位置: 文档库 > 农学论文 > 小麦冬灌要“三看”

小麦冬灌要“三看”

CoffeeAndCode 上传于 2024-06-02 00:14

小麦冬灌要“三看”

摘要:本文围绕小麦冬灌的“三看”原则展开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三看”即看土壤墒情、看小麦苗情、看天气情况的具体内涵与判断方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冬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三看”原则的冬灌技术要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三看”原则在小麦冬灌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旨在为小麦种植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冬灌指导,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小麦冬灌、三看原则、土壤墒情、小麦苗情、天气情况、冬灌技术

一、引言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口粮供应。冬灌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一项关键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进行冬灌可以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春季返青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寒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种植户由于缺乏科学的冬灌知识,盲目进行冬灌,导致水资源浪费、土壤板结、小麦冻害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小麦冬灌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看”原则,即看土壤墒情、看小麦苗情、看天气情况,为小麦冬灌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看土壤墒情

(一)土壤墒情的含义及重要性

土壤墒情是指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它直接影响着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适宜的土壤墒情能够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小麦在冬季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小麦根系生长受限,植株抗寒能力下降,容易遭受冻害;而土壤墒情过大,则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根系呼吸受阻,引发烂根等问题。

(二)土壤墒情的判断方法

1. 感官判断法:通过观察土壤的外观和手感来判断土壤墒情。一般来说,当土壤颜色较深、手感湿润但不粘手时,土壤墒情较为适宜;若土壤颜色发白、表面干裂,则说明土壤缺水;若土壤过于粘湿,手捏成团不易散开,则表明土壤水分过多。

2. 仪器测定法: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可以准确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在田间不同位置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将土壤水分测定仪的探头插入土壤中,读取显示的数据,根据测定结果判断土壤墒情。

(三)不同土壤墒情下的冬灌策略

1. 土壤墒情适宜:当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60% - 80%之间时,土壤墒情较为适宜,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冬灌。但如果冬季预计降水较少,且小麦苗情较弱,为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也可以适当进行冬灌,灌水量以浇透为宜,避免大水漫灌。

2. 土壤墒情不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土壤缺水严重,必须及时进行冬灌。冬灌时要保证灌足灌透,使水分能够充分渗透到土壤深层,满足小麦根系在冬季的生长需求。灌水量一般每亩80 - 100立方米,具体可根据土壤质地和缺水程度适当调整。

3. 土壤墒情过大: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的80%时,土壤水分过多,此时不宜进行冬灌。应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通气性,防止小麦根系因缺氧而受损。

三、看小麦苗情

(一)小麦苗情的分类及特点

小麦苗情可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分蘖情况、根系发育等指标分为壮苗、弱苗和旺苗三种类型。

1. 壮苗:壮苗小麦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浓绿宽厚,分蘖多且蘖大根长,次生根发达,抗寒能力强。这类麦田一般土壤肥力较高,管理措施得当。

2. 弱苗:弱苗小麦植株生长瘦弱,叶片发黄窄小,分蘖少且蘖小根短,次生根不发达,抗寒能力差。弱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土壤肥力不足、播种过晚、播种量过大等。

3. 旺苗:旺苗小麦植株生长过旺,叶片过长过宽,分蘖多但蘖小根浅,次生根较少,茎秆细弱,容易倒伏和遭受冻害。旺苗主要是由于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施肥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二)不同小麦苗情下的冬灌策略

1. 壮苗麦田:壮苗麦田土壤肥力较高,小麦自身抗寒能力强,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冬灌。但如果冬季气候干燥,预计降水较少,为了进一步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也可以适当进行冬灌,灌水量以每亩50 - 60立方米为宜。

2. 弱苗麦田:弱苗麦田由于植株生长瘦弱,抗寒能力差,必须及时进行冬灌。冬灌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灌水量要适中,每亩60 - 80立方米,避免灌水量过大导致土壤温度下降过快,加重冻害。

3. 旺苗麦田:旺苗麦田在冬灌前应先进行镇压或化控处理,抑制植株生长,防止冬灌后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植株生长更加旺盛,增加倒伏和冻害的风险。镇压后待植株生长趋于稳定再进行冬灌,灌水量以每亩40 - 50立方米为宜。

四、看天气情况

(一)天气情况对小麦冬灌的影响

天气情况是影响小麦冬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天气条件可以保证冬灌后水分能够及时下渗,土壤温度不会急剧下降,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安全越冬。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如低温、大风、雨雪等,可能会影响冬灌的质量,甚至对小麦造成冻害。

(二)适宜冬灌的天气条件

1. 气温:冬灌适宜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时进行,此时土壤水分凝结慢,能够充分下渗,而且不会因气温过低导致土壤结冰过快,影响小麦根系呼吸。如果气温过高,水分蒸发快,冬灌效果不佳;气温过低,则容易形成冰层,对小麦造成冻害。

2. 天气状况: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冬灌,避免在大风、雨雪天气进行。大风天气会使水分蒸发加快,降低冬灌效果;雨雪天气则会导致田间积水,不利于水分下渗,还可能引发小麦病害。

(三)不同天气情况下的冬灌调整

1. 低温天气:如果在冬灌期间遇到低温天气,应适当推迟冬灌时间,待气温回升后再进行。如果已经进行了冬灌,应在灌后及时划锄松土,破坏土壤冰层,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小麦根系因缺氧而受损。

2. 大风天气:大风天气不宜进行冬灌,如果正在进行冬灌,应立即停止,并采取覆盖等措施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待大风过后,再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决定是否继续冬灌。

3. 雨雪天气:雨雪天气应避免进行冬灌,如果田间已有积水,应及时排除,防止小麦根系浸泡在水中导致烂根。待天气转晴,土壤湿度适宜后再考虑是否进行冬灌。

五、基于“三看”原则的冬灌技术要点

(一)灌水时间

根据“三看”原则确定合适的灌水时间。一般在土壤封冻前5 - 10天进行冬灌较为适宜,此时气温适宜,水分能够充分下渗,又不会因土壤过早封冻而导致水分无法下渗。同时,要结合小麦苗情和天气情况,壮苗麦田可适当推迟冬灌时间,弱苗麦田则应提前冬灌;晴朗无风的天气适宜冬灌,低温、大风、雨雪天气应避免冬灌。

(二)灌水量

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小麦苗情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每亩灌水量在40 - 100立方米之间。土壤墒情不足、弱苗麦田可适当增加灌水量,但不宜超过100立方米;土壤墒情适宜、壮苗麦田可适当减少灌水量,每亩40 - 60立方米即可。同时,要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防止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分浪费。

(三)灌水方法

采用畦灌或沟灌的方式进行冬灌,避免采用大水漫灌。畦灌时,要根据地形和土壤质地合理规划畦田大小和长度,保证水流均匀,灌溉充分。沟灌时,要在小麦行间开挖灌水沟,将水引入沟内,让水分慢慢渗透到土壤中。灌水后要及时平整土地,防止土壤表面形成硬壳。

(四)灌后管理

冬灌后要及时进行划锄松土,破坏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同时,要根据小麦苗情进行适当的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寒能力。

六、实际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地区壮苗麦田冬灌情况

某地区种植的小麦为壮苗,土壤墒情适宜,冬季预计降水较少。根据“三看”原则,种植户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的晴朗天气进行了冬灌,灌水量为每亩50立方米。冬灌后及时进行了划锄松土,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良好,生长旺盛,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二)案例二:某地区弱苗麦田冬灌情况

另一地区的小麦为弱苗,土壤墒情不足。种植户根据“三看”原则,在气温适宜、无风的天气提前进行了冬灌,灌水量为每亩70立方米。冬灌后加强了田间管理,及时追肥和防治病虫害。第二年春季小麦生长明显改善,分蘖增加,茎秆粗壮,产量较上一年有了显著提高。

(三)案例三:某地区不遵循“三看”原则冬灌情况

某地区种植户未遵循“三看”原则,在低温、大风天气进行了大水漫灌。冬灌后土壤结冰过快,形成了较厚的冰层,导致小麦根系受损,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推迟,生长瘦弱,产量大幅下降。

七、结论

“三看”原则,即看土壤墒情、看小麦苗情、看天气情况,是小麦冬灌的科学依据。通过准确判断土壤墒情、小麦苗情和天气情况,并据此制定合理的冬灌策略,可以提高冬灌效果,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春季返青生长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充分认识到“三看”原则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判断方法和冬灌技术,避免盲目冬灌,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本文聚焦小麦冬灌的“三看”原则,阐述了“三看”即看土壤墒情、小麦苗情、天气情况的具体内容与判断方法,分析了不同情况对冬灌及小麦生长的影响,提出基于“三看”的冬灌技术要点,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其有效性和重要性,为小麦种植户提供冬灌科学指导。

《小麦冬灌要“三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