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期货 > 中信期货:(双焦篇)供给端驱动减弱 难有独立行情

中信期货:(双焦篇)供给端驱动减弱 难有独立行情

博览群书 上传于 2021-08-16 11:07

中信期货:(双焦篇)供给端驱动减弱 难有独立行情

一、引言:双焦市场格局的阶段性变化

双焦(焦煤、焦炭)作为钢铁产业链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钢厂成本与利润。2023年以来,双焦市场呈现“供给端驱动减弱、需求端主导增强”的特征,价格运行逻辑从单纯的供应收缩转向供需双向博弈。本文将从供给端、需求端、库存周期及政策影响四个维度,解析双焦市场难有独立行情的核心逻辑,并探讨后续价格运行的关键变量。

二、供给端:产能释放与进口增量削弱供应弹性

(一)国内焦煤产能持续释放

2023年国内焦煤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据中信期货调研,山西、内蒙古等主产区新增产能超3000万吨/年,其中山西潞安集团、内蒙古庆华集团等大型矿企的智能化改造项目陆续投产,单井产能效率提升15%-20%。同时,保供政策下煤矿生产节奏趋稳,2023年1-5月全国焦煤产量同比增长8.3%,供应稳定性显著增强。

(二)进口端量价双升

1. 蒙煤进口创历史新高: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车数从2022年的日均800车增至2023年的1200车以上,1-5月蒙煤进口量达1800万吨,同比激增45%。蒙古国政府推动“资源换贷款”模式,进一步稳定了对华出口。

2. 澳煤进口限制放松:2023年4月,中国恢复对澳煤的进口许可,尽管当前进口量仅占2020年水平的30%,但心理预期影响显著,海外焦煤价格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率提升。

3. 俄罗斯煤性价比凸显: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焦煤以FOB价格优势(较澳煤低20-30美元/吨)抢占中国市场,2023年1-5月进口量达800万吨,同比增长60%。

(三)供给端驱动逻辑的转变

过去三年,双焦价格的核心驱动来自国内煤矿安全检查、环保限产等供给侧改革政策,但2023年供给端呈现“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的特征:

1. 总量矛盾缓解:国内产量+进口量合计同比增量超2500万吨,远超下游需求的5%增长。

2. 结构矛盾弱化:主焦煤与配焦煤价差从2022年的500元/吨收窄至200元/吨,反映供应结构改善。

3. 成本支撑下移:蒙煤进口成本较2022年下降150元/吨,澳煤进口成本下降200元/吨,双焦价格底部支撑明显弱化。

三、需求端:钢厂利润与终端需求主导价格方向

(一)钢铁行业利润收缩压制原料需求

2023年钢厂面临“高成本、低需求”的双重挤压,吨钢利润从2021年的800元/吨降至当前的-50元/吨。利润收缩导致钢厂对双焦的采购策略发生转变:

1. 压价采购:主流钢厂焦炭采购价累计下调6轮,累计降幅达500元/吨。

2. 低库存运行:焦炭平均库存天数从7天降至5天,焦煤库存从15天降至10天。

3. 品种替代:高硫煤配比提升,部分钢厂将入炉煤硫分上限从0.8%放宽至1.0%。

(二)终端需求分化影响传导效率

1. 基建投资托底效应减弱:2023年1-5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5%,较2022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专项债发行节奏滞后导致项目资金到位率不足。

2. 房地产新开工持续低迷:1-5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2.6%,螺纹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减少8%,直接压制建材用钢需求。

3. 制造业需求结构性分化:汽车、家电等出口导向型行业需求稳定,但工程机械、船舶等内需型行业订单下滑明显。

(三)需求端主导价格的特征

当前双焦价格与钢厂利润呈现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5),表明需求端已成为价格主导因素。具体表现为:

1. 价格波动滞后于钢价:焦炭价格调整通常滞后螺纹钢价格3-5天。

2. 利润传导路径清晰:钢厂利润扩张时优先补库双焦,利润收缩时优先压减原料库存。

3. 区域价差收窄:港口与产地价差从2022年的200元/吨降至50元/吨,反映区域间供需平衡。

四、库存周期:从被动去库转向主动去库

(一)全产业链库存水平评估

截至2023年6月,双焦全产业链库存(煤矿+港口+钢厂+焦化厂)合计约2800万吨,较2022年同期增加15%,但结构呈现显著分化:

1. 煤矿库存:山西主产区煤矿库存从7天增至10天,部分低硫主焦煤库存积压。

2. 港口库存:京唐港、日照港焦煤库存合计450万吨,创2020年以来新高。

3. 钢厂库存:焦炭库存可用天数降至5天历史低位,但存在“显性库存低、隐性库存高”的矛盾。

(二)库存周期对价格的压制

当前库存周期呈现“上游积压、下游谨慎”的特征,导致价格弹性下降:

1. 煤矿被动累库:安全检查放松后,煤矿产量释放快于下游补库节奏。

2. 贸易商投机需求降温:焦煤期货基差从2022年的300元/吨收窄至50元/吨,套利空间消失。

3. 钢厂主动去库:通过延长原料库存周期(从3天延长至5天)降低资金占用。

五、政策影响:从行政干预转向市场调节

(一)环保政策边际放松

2023年环保限产力度明显减弱,唐山地区AQI指数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0天,焦化企业开工率稳定在85%以上,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

(二)保供政策持续发力

国家发改委要求煤矿“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山西、内蒙古等省建立焦煤保供长效机制,确保长协合同履约率超90%。

(三)进出口政策调整

1. 焦炭出口退税取消:2023年1月1日起,焦炭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0%,导致出口成本增加200元/吨。

2. 焦煤进口零关税延续:2023年继续对进口焦煤实施零关税政策,降低进口成本。

六、后市展望:难有独立行情的三大逻辑

(一)供给端缺乏弹性收缩能力

国内产能持续释放+进口增量稳定,供给端难以通过主动减产形成价格支撑。即使出现阶段性安全检查,替代产能也能快速补充。

(二)需求端缺乏独立驱动

双焦需求高度依赖钢铁行业,而钢铁需求又与房地产、基建等宏观变量强相关。在终端需求未出现实质性改善前,双焦价格难有独立上涨行情。

(三)库存周期压制价格弹性

全产业链库存处于相对高位,尤其是港口和煤矿库存积压,限制了价格上行空间。钢厂低库存策略则放大了价格下行压力。

七、投资建议:区间操作与跨品种套利

(一)单边策略:区间震荡为主

预计焦煤主力合约运行区间1200-1500元/吨,焦炭主力合约运行区间1900-2200元/吨。建议把握阶段性供需错配机会,但避免追涨杀跌。

(二)跨品种套利:多钢空焦策略

当前钢厂利润处于低位,可关注“多螺纹空焦炭”的跨品种套利机会。历史数据显示,当螺纹钢与焦炭价差低于2000元/吨时,该策略胜率超70%。

(三)期权策略:卖出虚值看涨期权

考虑到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可卖出执行价1600元/吨的焦煤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增强收益。

关键词:双焦市场、供给端驱动、进口增量、钢厂利润、库存周期、政策影响独立行情、跨品种套利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2023年双焦市场供给端驱动减弱的核心逻辑,指出国内产能释放、进口量价双升削弱供应弹性,钢厂利润收缩与终端需求分化主导价格方向,全产业链库存积压限制价格弹性,政策从行政干预转向市场调节。结论认为双焦难有独立行情,建议采取区间操作与跨品种套利策略。

《中信期货:(双焦篇)供给端驱动减弱 难有独立行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