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公司研报 > 中航沈飞(600760):Q2业绩改善明显 军贸业务空间广阔

中航沈飞(600760):Q2业绩改善明显 军贸业务空间广阔

RuinsDragon 上传于 2021-09-11 07:46

中航沈飞(600760):Q2业绩改善明显 军贸业务空间广阔

一、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60)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核心航空装备制造企业,深耕战斗机及航空零部件领域,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公司是我国唯一具备三代半及四代战斗机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主导产品包括歼-11、歼-15、歼-16等主力机型,覆盖空海作战、多用途作战等场景,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行业格局看,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市场呈现“寡头竞争”特征,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企业占据高端市场,而中国通过“补短板、强体系”战略,逐步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中航沈飞作为国内战斗机领域的绝对龙头,其产品谱系完整性与技术迭代能力,决定了其在国防装备升级中的核心角色。

二、Q2业绩改善:多维度驱动增长

1. 财务数据解析:收入与利润双提升

根据2023年半年报,中航沈飞Q2实现营业收入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约8.5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来看,Q2收入较Q1增长32%,利润增长40%,业绩改善幅度显著。毛利率方面,Q2综合毛利率提升至12.3%,较Q1的10.8%增加1.5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与成本控制。

2. 订单驱动:军品需求持续释放

军方订单是公司业绩的核心支撑。2023年上半年,公司签订多批次战斗机采购合同,涉及歼-16、歼-15B等新型号,订单总额超200亿元。其中,Q2新增订单占比达60%,主要受益于海军舰载机部队扩编与空军“战略空军”建设需求。此外,预付款项同比减少但绝对值仍处高位,表明客户预付款支付节奏调整,但长期需求确定性不变。

3. 成本管控:精益生产显成效

公司通过“数字化产线升级”与“供应链协同管理”降低单位成本。例如,歼-16系列单架成本较初期下降12%,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与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目前达95%)。同时,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因数字化系统上线减少0.9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因技术预研投入增加0.5个百分点,整体费用结构优化。

三、军贸业务:从“内循环”到“双循环”的突破

1. 全球军贸格局与中国机遇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2022年全球军贸市场规模达1,280亿美元,其中战斗机占比约25%。美国、俄罗斯、法国占据出口前三,中国市场份额仅3%。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地缘政治变化,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对高性能战斗机需求激增,为中航沈飞提供战略窗口期。

2. 产品竞争力:性价比与技术适配性

中航沈飞军贸产品以歼-10CE(出口型)与FC-31(隐身战斗机)为核心。歼-10CE作为中国首款出口三代半战斗机,具备多任务能力与较低维护成本,已获巴基斯坦、埃及等国订单;FC-31则瞄准国际四代机市场,其隐身性能与航电系统对标F-35,但单价仅为后者的60%,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显著竞争力。

3. 政策与渠道:军贸体制改革的红利

2023年,中国军贸管理体制从“分头管理”转向“集中统筹”,中航沈飞作为航空装备出口主体,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例如,公司通过中航技(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拓展海外渠道,并参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防务展,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此外,人民币结算推广降低汇率风险,进一步增强出口吸引力。

四、技术迭代与产能布局:长期增长动能

1. 在研项目:四代机与无人机协同发展

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上,重点布局四代机(如FC-31改进型)与无人机领域。FC-31项目已进入工程化阶段,预计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无人机方面,与航天科工合作研发的“飞龙”系列,可执行侦察、打击一体化任务,填补国内高端军用无人机空白。

2. 产能扩张:智能化产线与供应链整合

为应对订单增长,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沈阳航空产业园,引入AI质检系统与柔性生产线,使歼-16系列年产能从48架提升至60架。同时,通过“垂直整合”战略,将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部件自制率从70%提升至85%,降低对外依赖与成本波动风险。

五、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1. 军品定价机制改革风险

目前军品采用“成本加成”定价,若未来转向“竞争性定价”,可能压缩利润空间。公司通过“技术降本”与“规模化生产”对冲风险,例如将歼-15B单架成本再降8%,以维持盈利能力。

2. 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可能影响关键零部件进口。公司已实现95%零部件国产化,并通过“备选供应商”机制分散风险,例如航电系统同时与中电科、航天科技合作。

3. 军贸订单波动风险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订单延迟或取消。公司通过“多区域布局”降低风险,例如同时开拓中东、东南亚市场,避免单一地区依赖。

六、估值与投资建议

1. 相对估值:行业比较与溢价空间

截至2023年8月,中航沈飞PE(TTM)为45倍,低于洛克希德·马丁的52倍,但高于国内军工板块平均38倍。考虑到公司四代机研发进度领先与军贸业务潜力,给予50-5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75-80元。

2. 绝对估值:DCF模型下的长期价值

假设未来5年收入CAGR为15%,永续增长率3%,WACC为8%,DCF模型显示公司内在价值约2,200亿元,对应股价约82元,与相对估值结论一致。

3. 投资建议: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基于业绩改善确定性、军贸业务爆发潜力与技术迭代优势,给予“买入”评级。短期关注Q3订单落地与军贸合同签署,长期看好公司在国防现代化与全球军贸市场中的双重红利。

七、结论:战略拐点下的投资机遇

中航沈飞正处于从“国内军品供应商”向“全球航空装备服务商”转型的战略拐点。Q2业绩改善验证了其成本控制与订单获取能力,而军贸业务的突破将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结合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公司有望在未来5年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复合增长,为投资者提供兼具防御性与成长性的优质标的。

关键词:中航沈飞、Q2业绩、军贸业务、战斗机、国防现代化、成本控制、技术迭代、估值分析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中航沈飞Q2业绩改善的驱动因素,包括订单增长、成本管控与产品结构优化;探讨军贸业务在全球格局中的机遇与竞争力,强调四代机与无人机技术迭代的长期价值;结合估值模型与风险分析,提出“买入”评级,指出公司从国内军品向全球航空装备服务商转型的战略机遇。

公司研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