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医学论文 >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罗永浩 上传于 2022-06-05 19:40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胃上部肿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和开腹组(行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随访显示,在1年、3年、5年生存率方面,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腔镜组在生活质量评分上优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虽远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胃上部肿瘤、远期生存率、手术效果、生活质量

一、引言

胃上部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上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虽然能够有效切除肿瘤,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在胃上部肿瘤治疗中的远期疗效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胃上部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上部恶性肿瘤;无远处转移;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全胃切除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有腹部手术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60例。腹腔镜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年龄(58.6±7.2)岁;开腹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0 - 76岁,平均年龄(59.1±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二)手术方法

1. 腹腔镜组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于脐下作10mm切口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维持气腹压力12 - 14mmHg。置入腹腔镜,在左、右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点处分别作5mm和10mm切口作为操作孔,在左腋前线肋缘下2cm处作5mm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首先探查腹腔,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游离胃大、小弯侧,切断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清扫周围淋巴结。在贲门上方2 - 3cm处切断食管,在十二指肠球部离断十二指肠,将全胃切除。然后进行消化道重建,常用方法为食管 - 空肠Roux - en - Y吻合。检查吻合口无出血后,关闭各切口。

2. 开腹组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于上腹部正中作长约20 - 25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及腹膜,进入腹腔。探查腹腔后,按照与腹腔镜组相同的步骤游离胃、切断血管、清扫淋巴结、切除全胃并进行消化道重建。检查无出血后,逐层关闭腹腔。

(三)观察指标

1. 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 远期生存率: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记录1年、3年、5年的生存率。

4.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 - C30)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

三、结果

(一)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45.6±32.4)min,开腹组为(210.3±28.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7,P > 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50.2±25.6)ml,开腹组为(280.5±35.2)ml,腹腔镜组少于开腹组(t = 10.23,P

(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腹腔出血1例,吻合口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开腹组术后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7例,腹腔出血3例,吻合口瘘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χ² = 6.54,P

(三)远期生存率比较

随访5年,腹腔镜组1年生存率为93.3%,开腹组为91.7%;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为75.0%,开腹组为71.7%;腹腔镜组5年生存率为58.3%,开腹组为55.0%。两组患者在1年、3年、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0.12、0.23、0.15,P > 0.05)。

(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腹腔镜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5.6±8.2)分,开腹组为(65.2±7.5)分,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t = 5.67,P

四、讨论

(一)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这主要是因为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的特点,通过几个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腹腔镜能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分离组织和清扫淋巴结,提高了手术的质量。此外,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应激反应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二)远期生存率分析

虽然本研究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1年、3年、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在远期疗效上与传统开腹手术完全等同。一方面,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生经验的积累,其手术效果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对远期生存率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也可能不够长,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时间随访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远期疗效。

(三)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开腹组。胃上部肿瘤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面对消化功能改变、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和不适,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来说,生活质量同样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除了考虑肿瘤的切除效果和远期生存率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虽远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可优先考虑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疗效,还需要不断改进手术技术、加强医生培训、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胃上部肿瘤患者资料,对比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虽远期生存率两组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表明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论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