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白虹贯日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白虹贯日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橘子味晚风2179 上传于 2020-03-14 13:41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局势如同汹涌的波涛,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战火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蔓延。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燕国和秦国犹如两颗在政治棋盘上激烈对弈的棋子,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利益的纠葛,又暗藏着剑拔弩张的紧张。

燕国,地处北方,虽地域不算广阔,但民风淳朴,百姓们世代以农耕和畜牧为生。然而,周边的强国环伺,尤其是强大的秦国,对燕国虎视眈眈,让燕国上下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燕国国君燕昭王,是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君主,他渴望让燕国摆脱困境,走向强盛,在诸侯中占据一席之地。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宛如一头凶猛的野兽,在战国舞台上横冲直撞。秦国的统治者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秦国的将领们更是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让其他国家闻风丧胆。

在这样的背景下,燕国太子丹心急如焚。他深知燕国的实力远不及秦国,若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太子丹开始四处寻觅能够挽救燕国命运的人才。他听闻了荆轲的事迹,荆轲本是卫国人,他自幼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心怀壮志,渴望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业。

太子丹亲自前往拜访荆轲,他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情却带着几分焦虑和恳切。见到荆轲后,太子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中满是期待,说道:“先生,如今燕国危在旦夕,秦国狼子野心,欲灭我燕国而后快。我燕国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望先生能出手相助,拯救燕国于水火之中。”

荆轲连忙上前扶起太子丹,目光坚定地说:“太子殿下放心,我荆轲虽一介武夫,但深知国家大义。既然太子如此信任我,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太子丹大喜过望,当即为荆轲安排了豪华的住所,每日好酒好菜招待,还赠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寻找合适的助手和锋利的兵器。他听闻秦国有个将军叫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而逃亡到燕国。樊於期对秦王恨之入骨,且他身首异处的话,其头颅可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然而,当太子丹向荆轲提及此事时,荆轲却面露难色。他深知樊於期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义士,如此做法实在有违道义。荆轲沉思片刻后,决定亲自去见樊於期。

荆轲来到樊於期的住处,只见樊於期正坐在院中,神情落寞。荆轲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道:“樊将军,如今秦王暴虐无道,杀您全家,还悬赏重金捉拿您。您难道不想报仇雪恨吗?”

樊於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悲愤,他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我日日夜夜都想着杀死秦王,为家人报仇,只是苦无机会啊!”

荆轲看着樊於期,认真地说:“我有一计,可接近秦王并刺杀他。但需要将军的头颅作为信物,这样我才能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大业。”

樊於期听后,没有丝毫犹豫,他仰天大笑,眼中却满是决绝:“我日日夜夜盼着这一天,如今能以我之头助你完成大业,死而无憾!”说罢,樊於期拔出佩剑,毅然自刎。

荆轲看着樊於期倒下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樊於期义举的敬佩,又有对生命消逝的惋惜。他含着泪,小心翼翼地割下樊於期的头颅,用布包好。

与此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这把匕首是用剧毒淬炼而成,只要划破一点皮肤,就会让人立刻毙命。太子丹还为荆轲找来了一位助手秦舞阳,秦舞阳年少时便以勇猛闻名,据说他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见了他都害怕得不敢直视。

一切准备就绪后,荆轲和秦舞阳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太子丹和燕国的文武百官身穿素服,来到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

此时,秋风瑟瑟,易水河波涛汹涌。荆轲身着白衣,头戴白冠,神情肃穆。他望着滔滔的易水河,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起了悲壮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回荡在易水河畔,仿佛要冲破这压抑的氛围。

唱完歌,荆轲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马车,头也不回地朝着秦国驶去。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高大,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

当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后,他们通过秦国的官员,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地图献给了秦王。秦王听闻燕国派使者前来献图,心中大喜,他以为燕国已经屈服于秦国的威严之下。

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和秦舞阳。当荆轲和秦舞阳走进咸阳宫时,只见宫殿高大宏伟,金碧辉煌,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氛庄严肃穆。秦舞阳从未见过如此大的场面,顿时脸色苍白,双腿发抖,手中的地图也差点掉落。

秦国的侍卫见状,大声呵斥道:“你这人怎么回事?如此胆小怕事,怎敢来见我大秦国王!”

荆轲见状,连忙上前赔笑解释道:“这位是北方蛮夷之地的人,从未见过天子的威严,所以有些害怕,还望大王恕罪。”

秦王看了看荆轲,又看了看秦舞阳,心中虽有些疑虑,但还是让荆轲呈上地图。荆轲接过地图,缓缓走到秦王面前,他双手捧着地图,眼中却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

就在荆轲展开地图的瞬间,一道耀眼的白光突然划破宫殿的空气。原来,在地图的尽头,藏着那把淬满剧毒的匕首。荆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空突然出现了奇异的天象。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紧接着,一道巨大的白色虹光贯穿了太阳,犹如一条白色的巨龙,直冲云霄。这白虹贯日的景象,让宫殿内外的人都惊呆了,他们纷纷抬头仰望,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恐惧。

秦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和荆轲的攻击吓得脸色苍白,他奋力挣脱荆轲的手,由于用力过猛,衣袖被扯断。秦王急忙绕着柱子奔跑,荆轲则紧追不舍,手中匕首挥舞得呼呼作响。

宫殿中的文武百官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不知所措,他们手中没有兵器,只能徒手与荆轲对抗。就在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他将自己手中的药袋用力扔向荆轲。荆轲被药袋击中,动作稍微迟缓了一下。

就在这短暂的间隙,秦王趁机拔出自己身上的长剑,转身向荆轲刺去。荆轲躲避不及,被秦王的长剑刺中了大腿,他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但荆轲并没有放弃,他忍着剧痛,将手中的匕首用力投向秦王。可惜,匕首没有击中秦王,而是钉在了柱子上。秦王再次挥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躺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地面。他知道自己已经失败了,但他依然大声笑道:“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归还诸侯的土地,以报答太子!”

说完,荆轲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那白虹贯日的奇异天象,也随着荆轲的死去渐渐消散,天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后来,“白虹贯日”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它原本指的是一种自然的天象,但在历史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用它来象征着一种不祥的预兆,或者表示英雄人物为了正义事业而进行最后的拼搏,往往伴随着一种悲壮和决绝的气氛。

在后世的文化中,“白虹贯日”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和影视剧中。它成为了人们表达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正义事业的向往的一种象征。每当人们提起这个成语,就会想起荆轲那英勇无畏的身影,想起他在易水河畔的悲壮歌声,想起那道贯穿太阳的白色虹光,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同时,“白虹贯日”也提醒着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像荆轲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挺身而出,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强烈的震撼和感动。“白虹贯日”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关键词:白虹贯日、战国时期、荆轲刺秦、成语典故、英雄气概

简介:《白虹贯日的成语典故和出处》讲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在荆轲刺杀秦王时出现白虹贯日的天象,该成语后被赋予新含义象征不祥预兆或英雄悲壮拼搏,还介绍了其在后世文化中的体现及传承意义。

《白虹贯日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