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护理》
一、引言
颈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脊柱损伤,常由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引起。这种骨折不仅会导致颈椎结构的严重破坏,还可能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四肢瘫痪、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对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且专业的护理至关重要,它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从急性期到康复期,每一个环节的护理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二、颈椎爆裂性骨折的病理生理特点
颈椎由七个椎体组成,具有支撑头部、保护脊髓和神经根以及参与头部运动的重要功能。颈椎爆裂性骨折通常涉及椎体的压缩、粉碎,骨折块可能向后移位进入椎管,直接压迫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神经信号。当脊髓受到压迫时,神经传导受阻,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脊髓受压情况,颈椎爆裂性骨折可分为不同类型。轻度骨折可能仅造成椎体前部压缩,对脊髓影响较小;而重度骨折则可能导致椎体完全爆散,骨折块严重压迫脊髓,引发完全性瘫痪。此外,颈椎爆裂性骨折还可能伴随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等,进一步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护理的难度。
三、急性期护理
(一)急救处理与转运
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往往因创伤导致颈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在急救现场,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而引起窒息。同时,要立即对颈部进行固定,可使用颈托或临时制作的固定装置,如沙袋、毛巾卷等,将颈部保持在中立位,避免颈部过度屈曲、伸展或旋转,防止骨折块进一步移位加重脊髓损伤。
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身体的平稳,使用硬质担架,并由专人负责固定头部和颈部,确保颈部与躯干保持同一轴线。转运车辆应平稳行驶,避免颠簸和急刹车,以减少对患者颈部的二次损伤。
(二)病房护理
1. 体位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将其安置在硬板床上,保持颈部中立位。可在床头垫一薄枕,使头部略抬高 15° - 30°,以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在患者身体两侧放置沙袋或床档,防止患者翻身时颈部扭转。对于昏迷或瘫痪的患者,要定时协助其翻身,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采用轴线翻身法,即保持患者头、颈、肩、腰、髋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翻身,避免颈部扭曲。
2.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由于颈椎爆裂性骨折可能伴随脊髓损伤,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出现脊髓休克时,血压会明显下降。因此,要定时测量血压,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用药剂量。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浅快或呼吸节律异常等表现。因为颈椎骨折可能压迫颈段脊髓,影响呼吸中枢或膈神经、肋间神经的功能,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 神经功能观察
神经功能观察是急性期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感觉异常,检查患者四肢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观察患者的腱反射是否活跃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出现。对于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详细记录神经功能受损的部位、程度和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 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预防: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咳嗽、咳痰能力下降,加上可能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要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同时,要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定期通风换气,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2)泌尿系感染预防: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每日清洗会阴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因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可给予患者穿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踝关节屈伸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对于高危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四、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往往对病情和手术充满恐惧和焦虑,担心手术效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预期效果,让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陪伴,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 X 线片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指导患者进行术前训练,如床上排便、排尿训练,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术前一日,要做好皮肤准备,清洁手术部位皮肤,预防术后感染。术前晚,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物。
(二)术后护理
1.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要保持颈部中立位,使用颈托固定颈部。可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防止颈部左右摆动。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确定合适的卧位。一般采用平卧位或侧卧位,侧卧位时要注意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避免颈部扭曲。术后 24 - 48 小时内,要密切观察颈部伤口有无渗血、肿胀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一般术后 24 - 48 小时内引流液量较多,呈淡红色,以后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要及时报告医生。
3. 神经功能观察
术后要继续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情况,与术前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有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如果发现患者四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康复训练指导
术后早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一般术后 1 - 3 天,可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活动 3 - 5 次,每日 2 - 3 次,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术后 3 - 5 天,可鼓励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主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同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预防肺部感染。
随着病情的恢复,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内容和难度。如进行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颈部,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同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五、康复期护理
(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康复期要着重培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水平。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例如,穿衣时,可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洗漱时,可使用辅助器具,如长柄刷子、带吸盘的洗漱杯等,方便患者操作。进食时,可根据患者的手部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餐具,如带手柄的勺子、防滑的碗等。
(二)心理康复
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康复期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对自身残疾的接受困难、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护理人员要继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可组织患者参加康复交流活动,让患者与其他康复者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鼓励和支持。
(三)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继续佩戴颈托的时间和方法,一般要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遵医嘱逐渐减少佩戴时间,直至完全去除。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各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时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告知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颈部正常的生理曲度。同时,要注意饮食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六、总结
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急性期、手术治疗期和康复期等多个阶段。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通过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为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颈椎爆裂性骨折、护理、急性期护理、手术前后护理、康复期护理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护理要点。首先介绍了颈椎爆裂性骨折的病理生理特点,接着从急性期护理入手,包括急救处理与转运、病房护理中的体位、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观察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然后论述了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涵盖术前心理护理、准备和术后体位、伤口、神经功能观察及康复训练指导。最后介绍了康复期护理,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心理康复和出院指导,旨在为颈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专业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