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精选2篇)》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过程及历史意义,清晰描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范围。
2. 深入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并能分析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
3. 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认识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关键内容,还原历史场景。
2.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运用比较法,将秦朝的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分封制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优势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 体会秦朝在制度创新和巩固统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从秦朝的兴衰中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统一和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这是理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基础。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必要性,这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 认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
2. 史料分析法:选取相关的历史史料,如《史记》中的记载、秦朝的文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秦朝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秦朝兵马俑的视频,展示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辉煌的文化成就。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感受到了秦朝怎样的气势?你知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吗?”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 秦的统一
(1)统一背景
展示战国时期各国形势图,讲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社会状况,指出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同时,介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逐渐增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统一过程
运用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和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强调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自称“始皇帝”,建立秦朝的历史事件。
(3)统一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秦朝疆域
展示秦朝疆域图,详细讲解秦朝疆域的四至范围,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让学生了解秦朝疆域的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讲解皇帝制度的由来和特点,指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创立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通过举例说明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权威,让学生深刻理解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三公九卿制
运用图表展示三公九卿的职责和分工,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九卿则分管具体的政务。讲解三公九卿制如何相互配合,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强调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利于加强皇权。
(3)郡县制
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讲解郡县制的推行背景和内容。指出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通过分析郡县制的优势,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让学生理解郡县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
展示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文字的差异,体会文字不统一给文化交流和国家管理带来的不便。然后介绍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后来又推广了隶书。讲解统一文字对文化传播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如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2)统一货币
展示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图片,说明当时货币的形状、重量和价值各不相同,严重影响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接着介绍秦朝规定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分析统一货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统一度量衡
讲解度量衡的概念,即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展示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不同的实例,指出这种差异给生产和贸易带来的困扰。然后说明秦朝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一套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强调统一度量衡对经济活动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性,如保证了产品质量,便于税收的征收和国家的管理。
(4)其他措施
简单介绍秦朝在交通、法律等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如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制定严苛的法律,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等。让学生了解秦朝为巩固统一所做出的全方位努力。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等。强调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且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秦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选择题:出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抢答,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1)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是( )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30年 C. 公元前220年 D. 公元前210年
(2)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
2. 材料分析题:选取一段关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史料,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例如: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关于秦朝的历史故事或文物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学生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时,如中央集权制度,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秦朝、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措施、历史意义
简介:本教案围绕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展开教学。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旨在让学生掌握秦朝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措施等知识,培养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突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导入、讲授、小结、练习、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秦朝历史,同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