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医学论文 > 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分析

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分析

九婴祸水 上传于 2023-07-08 11:22

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急诊动脉栓塞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及在创伤性脾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急诊动脉栓塞术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创伤性脾破裂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控制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对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适应证进行详细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诊动脉栓塞术、创伤性脾破裂出血、可行性、适应证

一、引言

创伤性脾破裂是腹部外伤中常见的严重损伤之一,其出血迅速且量大,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脾切除术,但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下降。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急诊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治疗中。本文将对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进行深入分析。

二、急诊动脉栓塞术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一)原理

急诊动脉栓塞术是通过导管将栓塞物质注入脾动脉分支,阻断脾脏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脾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脾动脉,当脾动脉分支被栓塞后,脾脏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部位逐渐形成血栓,达到止血效果。

(二)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迅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穿刺插管: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鞘,然后将导管插入脾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明确脾动脉走行及出血部位。

3. 栓塞治疗:根据出血部位及范围,选择合适的栓塞物质,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等。将栓塞物质通过导管缓慢注入脾动脉分支,直至出血部位血流明显减慢或停止。栓塞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栓塞部位的情况,避免过度栓塞导致脾脏缺血坏死。

4. 术后处理: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给予抗感染、止血、支持治疗等,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腹部超声或CT,了解脾脏栓塞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三、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

(一)临床疗效显著

多项研究表明,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成功率较高。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能有效控制出血,使患者血压逐渐回升,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与传统的脾切除术相比,急诊动脉栓塞术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如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同时,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二)微创性优势明显

急诊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仅需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即可完成手术,对患者身体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三)技术成熟可靠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急诊动脉栓塞术的操作技术日益成熟。DSA设备的广泛应用为手术提供了清晰的血管影像,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栓塞物质和栓塞方法。同时,介入医生的操作经验不断丰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四、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适应证

(一)绝对适应证

1.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对于创伤性脾破裂出血但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是首选治疗方法。这类患者能够耐受介入手术过程中的短暂血流动力学波动,且栓塞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可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更大创伤。

2. 脾脏损伤分级为Ⅰ - Ⅲ级的患者: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的脾脏损伤分级标准,Ⅰ - Ⅲ级脾脏损伤属于轻度至中度损伤。对于这类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可通过栓塞出血的脾动脉分支,达到止血目的,同时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研究表明,对于Ⅰ - Ⅲ级脾脏损伤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的成功率可达80%以上。

3.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但无需紧急开腹手术的患者:有些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肾等,但其他脏器损伤较轻,无需紧急开腹手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可先采用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脾破裂出血,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其他脏器损伤,减少手术次数和患者的痛苦。

(二)相对适应证

1.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经快速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的患者:对于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果经过快速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有所改善,且患者一般情况能够耐受介入手术,可考虑行急诊动脉栓塞术。但在手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准备好开腹手术的应急措施。

2. 脾脏损伤分级为Ⅳ级但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Ⅳ级脾脏损伤属于重度损伤,通常需要开腹手术治疗。但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虽然其止血效果可能不如开腹手术彻底,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出血,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3. 患者及家属拒绝开腹手术的患者:在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急诊动脉栓塞术和开腹手术的利弊后,如果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开腹手术,且患者病情符合急诊动脉栓塞术的适应证,可考虑行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但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急诊动脉栓塞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五、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并发症及防治

(一)并发症类型

1. 脾脏缺血坏死: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脾脏缺血坏死,引起发热、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脾脓肿形成。

2. 异位栓塞:栓塞物质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进入其他器官的动脉,导致异位栓塞,如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坏死。

3. 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多与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术后压迫不当有关。

4. 对比剂肾病:部分患者对对比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使用对比剂后可能引起对比剂肾病,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少尿等症状。

(二)防治措施

1. 严格掌握栓塞程度:在栓塞过程中,应根据出血部位和范围,合理选择栓塞物质和栓塞剂量,避免过度栓塞。可通过DSA影像观察栓塞部位的血流变化,确保栓塞效果的同时尽量保留脾脏的正常血供。

2. 提高操作技术:介入医生应熟练掌握穿刺插管技术,确保导管准确到达脾动脉分支。在注射栓塞物质时,应缓慢、均匀注入,避免栓塞物质反流导致异位栓塞。

3. 术后密切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出血、血肿等。对于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压迫止血或局部处理。同时,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或CT,了解脾脏栓塞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4. 预防对比剂肾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的使用剂量,并在使用前后给予充分的水化治疗,促进对比剂的排泄,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

六、结论

综上所述,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它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微创性优势明显、技术成熟可靠等优点。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创伤性脾破裂出血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术能够有效控制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明确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适应证,包括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有助于临床医生在面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时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然而,急诊动脉栓塞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急诊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动脉栓塞术、创伤性脾破裂出血、可行性、适应证

简介:本文探讨了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急诊动脉栓塞术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表明该术式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同时详细分析了其适应证,包括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还介绍了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及适应证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