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落枕配穴口诀

落枕配穴口诀

云端检票2185 上传于 2020-09-19 18:56

《落枕配穴口诀》

一、落枕概述与中医认知 落枕,中医称为"失枕",属"项强"范畴,多因睡眠姿势不当、颈部受凉或外力损伤导致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发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及活动受限。其病位在颈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及局部阿是穴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为原则,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落枕配穴口诀核心思路 配穴口诀需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结合落枕的常见部位(如颈侧、后项、肩胛区)及疼痛性质(刺痛、钝痛、活动受限),选取邻近穴与远端穴相配合。口诀设计强调"简、便、验、效",以四字或五字短语概括配穴方案,便于记忆与临床应用。核心思路包括:

1. 局部取穴:直接针对疼痛部位选取阿是穴及邻近经穴,如天柱、风池、肩井,以"以痛为腧"增强局部刺激。

2. 远端配穴:根据"上病下取"原则,选取手足经脉的远端穴位,如后溪(通督脉)、悬钟(八会穴之髓会)、昆仑(膀胱经下合穴),通过经络传导缓解颈部痉挛。

3. 辨证加穴:结合风寒湿邪侵袭(加外关、大椎)、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肝肾不足(加绝骨、肾俞)等证型,灵活调整配穴。

三、落枕配穴口诀详解 (一)基础配穴口诀 "后项痛,取后溪;侧颈僵,寻悬钟;肩背牵,刺昆仑;风池解,天柱松;阿是点,痛消融。"

解析:

1.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主治后项部疼痛,尤其适用于颈部后仰受限者。针刺时令患者握拳,针尖向腕关节方向斜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

2. 悬钟(足少阳胆经,髓会):主治颈侧部疼痛及肩臂牵涉痛,针刺深度1-1.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适用于落枕伴头晕者。

3.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下合穴):主治颈项部僵硬伴后头痛,针刺时患者仰卧,针尖向足跟方向斜刺0.8-1.2寸,配合颈部热敷效果更佳。

4. 风池(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局部取穴,风池针刺深度0.8-1寸,方向向鼻尖;天柱直刺0.5-0.8寸,二者合用可快速缓解颈部肌肉痉挛。

5. 阿是穴:在疼痛最明显处直刺或斜刺0.3-0.5寸,采用"以痛为腧"原则,配合电针或温针灸增强疗效。

(二)辨证配穴口诀 1. 风寒型:"外关温,大椎烘,风门散,痛无踪。"

解析: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络穴)配大椎(督脉要穴)温针,风门(膀胱经)拔罐,适用于颈部受寒后突发疼痛,伴恶寒、无汗者。

2. 气滞血瘀型:"血海行,太冲冲,膈俞调,络自通。"

解析:血海(脾经)活血,太冲(肝经原穴)疏肝,膈俞(血会)调血,适用于落枕反复发作,局部压痛明显者。

3. 肝肾不足型:"绝骨补,肾俞固,太溪滋,筋骨舒。"

解析:绝骨(悬钟,髓会)补益肝肾,肾俞(膀胱经)培元固本,太溪(肾经原穴)滋阴,适用于老年体弱或慢性劳损性落枕。

(三)特殊部位配穴口诀 1. 颈侧痛:"肩井提,外关牵,中渚通,侧痛痊。"

解析:肩井(胆经)提插泻法,外关(三焦经)疏解,中渚(三焦经输穴)通络,适用于颈侧部肌肉痉挛。

2. 后项痛:"大杼强,膏肓养,束骨松,后项畅。"

解析:大杼(骨会)强筋骨,膏肓(膀胱经)补虚,束骨(膀胱经输穴)松解,适用于后项部僵硬伴头晕者。

3. 肩胛痛:"天宗揉,秉风疏,曲垣调,肩胛舒。"

解析:天宗(小肠经)、秉风(小肠经)、曲垣(小肠经)局部围刺,配合推拿手法,适用于肩胛区牵涉痛。

四、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针刺手法 1. 局部穴:采用"快刺浅刺"法,针尖与皮肤呈15°角斜刺,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频率120-160次/分),留针20-30分钟。

2. 远端穴:采用"深刺强刺"法,针尖垂直进针,得气后行提插补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配合患者颈部主动活动。

(二)辅助疗法 1. 艾灸:对风寒型落枕,可在大椎、风池穴施以温和灸,每穴5-10分钟,以局部温热感为度。

2. 拔罐:在肩井、天宗穴留罐5-8分钟,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落枕。

3. 推拿:针刺后配合点按法(如按揉落枕穴)、滚法(放松颈部肌肉)、扳法(纠正小关节错位),增强疗效。

(三)禁忌与调护 1. 禁忌:颈部有开放性伤口、骨折、肿瘤者禁用针灸;孕妇肩井穴慎用。

2. 调护:睡眠时选择合适枕头(高度与拳高相当),避免颈部受凉;疼痛缓解后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如"米字操")。

五、临床案例与疗效评估 (一)典型案例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夜间睡眠姿势不当"致晨起后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天。查体:颈部后仰受限,C5-C7棘突旁压痛明显,无上肢放射痛。诊断:落枕(风寒型)。

治疗:取后溪、悬钟、风池、天柱、阿是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配合大椎穴温针,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50%,颈部活动度改善。次日复诊,加外关、风门拔罐,治疗2次后痊愈。

(二)疗效评估标准 1.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

2. 显效:疼痛减轻70%以上,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3. 有效:疼痛减轻30%-70%,颈部活动部分受限。

4. 无效:疼痛及活动受限无改善。

临床统计显示,采用配穴口诀治疗落枕,总有效率达92%,其中痊愈率占65%。

六、配穴口诀的记忆与应用技巧 (一)记忆方法 1. 联想法:将穴位功能与落枕症状关联(如"后溪通督脉,治后项痛")。

2. 图像法:绘制颈部经络图,标注配穴位置。

3. 歌诀法:反复诵读口诀,结合临床案例理解。

(二)应用技巧 1. 辨证优先:先判断落枕类型(风寒、气滞、肝肾不足),再选择对应口诀。

2. 组合灵活:基础配穴与辨证配穴可叠加使用(如风寒型落枕用"后溪+悬钟+外关+大椎")。

3. 动态调整:根据患者反应(如针感、疼痛缓解程度)及时调整配穴。

七、现代研究支持 1. 机制研究:fMRI显示针刺后溪穴可激活大脑运动皮层及小脑,调节颈部肌肉张力;悬钟穴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2. 临床对比: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配穴口诀组治疗落枕的疼痛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较常规针灸组降低2.1分(P

3. 安全性:系统评价显示,针灸治疗落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主要为局部血肿或晕针,均通过规范操作可避免。

关键词:落枕、配穴口诀、针灸治疗、后溪穴、悬钟穴、昆仑穴风池穴天柱穴辨证配穴、临床疗效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落枕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以"局部取穴+远端配穴+辨证加穴"为核心的配穴口诀体系,涵盖基础配穴、辨证配穴及特殊部位配穴方案,详细解析各穴位的选择依据、操作手法及临床应用技巧,结合现代研究验证其有效性,为针灸治疗落枕提供标准化、可推广的临床路径。

《落枕配穴口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