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

盘尼西林 上传于 2023-04-18 01:03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

一、小儿推拿学概述

小儿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增强抗病能力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经唐宋发展,至明清形成完整体系,成为中医儿科重要分支。与成人推拿相比,小儿推拿更注重手法轻柔、穴位精准、操作时间短,且需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现代研究证实,小儿推拿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具有显著疗效。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推拿原则

(一)生理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完善,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为显,易感外邪、饮食积滞。

2. 生长迅速,发育旺盛:小儿代谢旺盛,气血充盈,推拿可激发自身调节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3. 病理特点:发病急、传变快、易虚易实,治疗需及时准确,避免过度干预。

(二)推拿原则

1. 辨证施治:根据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确定治疗原则,如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手法选择: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选择适宜手法,如新生儿宜用指揉法,学龄前儿童可用推法。

3. 操作规范: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避免暴力操作,防止皮肤损伤。

三、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一)基础手法

1. 推法:用指腹或掌根沿经络或穴位直线推动,分为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多用于线状穴位,如推三关、退六腑;旋推用于点状穴位,如补脾经;分推用于面状部位,如分推膻中。

2. 揉法:用指腹或掌根在穴位上做环形揉动,分为指揉、掌揉。指揉适用于小面积穴位,如揉足三里;掌揉适用于大面积部位,如摩腹。

3. 按法:用指腹或掌根垂直按压穴位,分为指按、掌按。指按用于点状穴位,如按百会;掌按用于面状部位,如按揉中脘。

4. 摩法:用手掌或指腹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分为指摩、掌摩。指摩适用于头面部,如摩囟门;掌摩适用于腹部,如摩腹。

5. 捏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捏起皮肤,逐步向前推进,如捏脊疗法,可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二)复合手法

1. 运法:用指腹在穴位上做弧形或环形运动,如运内八卦,可调理气机、消食导滞。

2. 掐法:用指甲垂直刺入穴位,快速提捏后松开,如掐人中,用于急救醒神。

3. 擦法:用手掌或鱼际在体表快速摩擦,产生温热感,如擦肺俞,可温肺散寒。

4. 捻法:用拇指与食指捏住皮肤或毛发,做旋转捻动,如捻耳垂,可安神定志。

四、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1.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属督脉。功能:升阳举陷、醒脑开窍。主治:头痛、惊风、遗尿。操作:用指按法或揉法,每次1-2分钟。

2. 囟门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前囟骨未闭合处。功能:安神定惊、疏风解表。主治:夜啼、感冒、头痛。操作:用指摩法,动作轻柔,避免按压。

3.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1寸凹陷处。功能:疏风解表、明目止痛。主治:感冒、头痛、目赤。操作:用指揉法,每次30秒。

(二)胸腹部穴位

1.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属任脉。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嗽、哮喘、胸闷。操作:用分推法或按揉法,每次1-2分钟。

2. 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属任脉。功能:和胃健脾、消食导滞。主治:呕吐、腹胀、腹泻。操作:用指按法或摩法,每次2-3分钟。

3. 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属胃经。功能:调理肠胃、通便止泻。主治:便秘、腹泻、腹痛。操作:用指揉法或按法,每次1-2分钟。

(三)腰背部穴位

1.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主治:厌食、腹胀、腹泻。操作:用指按法或揉法,每次1-2分钟。

2. 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功能:宣肺止咳、疏风解表。主治:咳嗽、哮喘、感冒。操作:用擦法或按揉法,每次1-2分钟。

3. 脊柱穴:位于后背正中线,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功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主治:发热、惊风、消化不良。操作:用捏脊法,自下而上捏3-5遍。

(四)上肢部穴位

1. 脾经穴: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功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主治:厌食、腹泻、消瘦。操作:用直推法,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每次100-300次。

2. 肝经穴:位于食指末节螺纹面。功能:平肝泻火、疏风解表。主治:烦躁、惊风、目赤。操作:用直推法,离心推为泻,每次100-300次。

3. 心经穴:位于中指末节螺纹面。功能:清心泻火、安神定志。主治:高热惊厥、口舌生疮。操作:用直推法,离心推为泻,每次100-300次。

4. 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功能:宣肺止咳、疏风解表。主治:咳嗽、气喘、感冒。操作:用直推法,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每次100-300次。

5. 肾经穴:位于小指末节螺纹面。功能:滋阴补肾、益脑健体。主治:遗尿、五迟五软。操作:用直推法,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每次100-300次。

(五)下肢部穴位

1.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功能:健脾和胃、通调肠胃。主治:腹胀、腹泻、呕吐。操作:用指揉法或按法,每次1-2分钟。

2.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能:健脾益肾、调经止带。主治:遗尿、消化不良、腹泻。操作:用指按法或揉法,每次1-2分钟。

3.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功能:滋阴降火、醒脑开窍。主治:发热、惊风、夜啼。操作:用指揉法或擦法,每次1-2分钟。

五、常见病证推拿治疗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症状为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治则:疏风解表、发散风寒。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

2. 风热感冒:症状为发热重、微恶风、咽痛流黄涕。治则:疏风清热、解表宣肺。处方:清肺经、推天河水、揉曲池、推脊。

(二)咳嗽

1. 外感咳嗽:症状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治则: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处方:清肺经、推膻中、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2. 内伤咳嗽:症状为咳嗽痰少、色黄质稠。治则:润肺止咳、化痰平喘。处方:补脾经、揉膻中、按揉足三里、摩腹。

(三)腹泻

1. 寒湿泻:症状为大便清稀、臭味不显。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龟尾。

2. 湿热泻:症状为大便黄褐、臭味较重。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处方: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

(四)便秘

1. 实秘:症状为大便干结、腹胀拒按。治则:泻热通便、行气导滞。处方: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摩腹。

2. 虚秘:症状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治则: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肾俞、按揉足三里。

(五)夜啼

1. 脾寒腹痛:症状为哭声低弱、时哭时止。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处方:补脾经、揉小天心、摩腹、揉足三里。

2. 心热受惊:症状为哭声洪亮、面赤唇红。治则: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处方: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六、推拿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一)注意事项

1. 环境要求:操作室应温暖、安静、光线充足,避免对流风。

2. 介质选择:根据季节和体质选用滑石粉、冬青膏等介质,防止皮肤损伤。

3. 操作时间:每次推拿10-20分钟,每日1-2次,病情重者可增加次数。

4. 饮食调理:推拿前后半小时避免进食,治疗后注意保暖,忌生冷油腻食物。

(二)禁忌证

1. 皮肤破损: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烫伤者禁用。

2.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禁用。

3. 严重疾病:恶性肿瘤、骨折、结核病等禁用。

4. 精神疾病:癫痫发作期、精神分裂症等禁用。

关键词:小儿推拿、手法、穴位、辨证施治、常见病证、注意事项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小儿推拿学理论基础,包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推拿原则及常用手法,详细介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常用穴位定位与功能,结合感冒、咳嗽、腹泻、便秘、夜啼等常见病证给出辨证推拿处方,最后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与禁忌证,为临床应用提供规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