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本来面目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本来面目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叶孤城 上传于 2020-07-05 22:36

《本来面目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东晋时期,江南一带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寺庙林立,香火旺盛。在这片充满禅意的土地上,有一座名为“灵隐寺”的古刹,它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众多高僧大德修行悟道之地。灵隐寺的主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号慧明。

慧明和尚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每日除了诵经礼佛,还喜欢与寺中的年轻僧人谈经论道。他常说:“修行之人,贵在明心见性,直见本来面目。”然而,对于“本来面目”这个词,许多年轻僧人只是似懂非懂,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这一年,灵隐寺来了一位名叫慧远的年轻僧人。慧远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听闻灵隐寺的慧明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便不远千里前来拜师学艺。慧明和尚见慧远心诚志坚,便收他为徒,留在寺中修行。

慧远初到灵隐寺,对寺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他每日早起晚睡,勤奋刻苦,不仅学习经文,还帮助寺中的僧人打扫庭院、挑水劈柴。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却始终觉得自己与佛法之间隔着一层薄纱,无法真正窥见佛法的真谛。

一日,慧远在打扫大雄宝殿时,看到佛像前摆放着一面铜镜。这面铜镜古朴典雅,镜面光滑如镜,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人的面容。慧远停下手中的活计,站在铜镜前仔细端详自己的面容。他发现,镜中的自己虽然清晰可见,但那不过是一副皮囊,真正的我究竟在哪里呢?

慧远心中充满疑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慧明和尚。慧明和尚听后,微微一笑,说道:“慧远啊,你可知这面铜镜有何妙用?”慧远摇了摇头,表示不知。慧明和尚继续说道:“这面铜镜能够映照出你的面容,但它映照出的只是你的表象,而非你的本质。同样,我们修行之人,也要透过表象,去探寻那隐藏在深处的本来面目。”

慧远听得一头雾水,便请慧明和尚进一步解释。慧明和尚点了点头,说道:“好,那我就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神光的修行者,他一心向佛,却始终无法悟道。一日,他来到一座高山前,遇到了一位名叫达摩的禅师。达摩禅师见神光心诚志坚,便决定点化他。”

“达摩禅师对神光说:‘你可知,修行之人最忌讳的是什么?’神光摇了摇头。达摩禅师说:‘最忌讳的就是执着于表象,而忽略了本质。你每日诵经礼佛,却未曾真正审视过自己的内心。你的心中充满了杂念和欲望,这些杂念和欲望就像一层厚厚的尘埃,遮住了你的本来面目。’”

“神光听后,恍然大悟。他跪在达摩禅师面前,恳求道:‘请禅师为我拂去心中的尘埃,让我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达摩禅师点了点头,说道:‘好,那我就为你拂去心中的尘埃。但你要记住,拂去尘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净。’”

“说着,达摩禅师伸出手来,在神光的头顶轻轻一拂。神光只觉一股清凉之气涌入心头,心中的杂念和欲望瞬间消散无踪。他睁开眼睛,看到达摩禅师正微笑着看着他。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纯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自我。”

慧远听完这个故事,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原来“本来面目”就是指我们内心深处那个纯净无暇、不受外界干扰的自我。这个自我才是我们真正的本质,才是我们修行所要追寻的目标。

然而,慧远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要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并非易事。于是,他开始更加努力地修行,不仅学习经文、打坐冥想,还尝试着去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

一日,慧远在山中漫步时,遇到了一位老农。老农见慧远神情专注、步履轻盈,便主动与他攀谈起来。老农说:“小和尚啊,我看你气质不凡,想必是一位得道高僧吧?”慧远摇了摇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只是一个初学乍练的小和尚而已。”

老农笑了笑,说道:“小和尚啊,你可知道这山中的树木花草?它们虽然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生命。同样地,我们人类虽然外表不同、性格各异,但我们的本质也是相同的——那就是一颗纯净的心。”

慧远听后,心中一动。他联想到慧明和尚和达摩禅师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他说道:“老农啊,您说得对极了!我们人类的本质就是一颗纯净的心。这颗心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杂念困扰,它就是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

老农点了点头,说道:“小和尚啊,你真是聪明过人。既然你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要好好修行、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净。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慧远谢过老农后,继续在山中漫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老农的话,突然感到一阵清风拂面而来。这阵清风仿佛带走了他心中的所有杂念和欲望,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

那一刻,慧远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纯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自我。这个自我不再受外界干扰、不再受杂念困扰,它就像一面清澈的湖水,能够映照出世间的一切美好。

慧远回到灵隐寺后,将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了慧明和尚。慧明和尚听后非常高兴,他说道:“慧远啊,你终于明白了‘本来面目’的真谛。这个真谛并不是通过外在的修行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通过内心的审视和放下才能得到的。”

慧远点了点头,说道:“师父说得对极了!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地修行、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净。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从此以后,慧远更加勤奋地修行起来。他不仅学习经文、打坐冥想,还尝试着去帮助寺中的其他僧人解决心中的困惑和问题。他的行为感动了寺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

随着时间的推移,慧远的名声逐渐传遍了江南一带。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佛法、寻求心灵的慰藉。慧远总是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文人来到灵隐寺拜访慧远。这位文人名叫王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画家。王维听闻慧远是一位得道高僧,便想向他请教一些关于人生和佛法的哲理。

慧远热情地接待了王维,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交谈中,王维提到了“本来面目”这个词,并询问慧远对这个词的理解。慧远微笑着说道:“王维啊,‘本来面目’就是指我们内心深处那个纯净无暇、不受外界干扰的自我。这个自我才是我们真正的本质,才是我们修行所要追寻的目标。”

王维听后非常感慨,他说道:“慧远大师啊,您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以前总是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和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慧远点了点头,说道:“王维啊,你说得对极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王维谢过慧远后,便离开了灵隐寺。他回到家中后,开始尝试着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发现,当他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和地位时,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满足。

而慧远则继续在灵隐寺中修行和传道。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让他们明白“本来面目”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多年后,慧远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和教诲被后人传颂千古,成为了“本来面目”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出处。

每当人们提到“本来面目”这个词时,都会想起慧远大师的故事和教诲。他们明白,只有透过表象、去探寻那隐藏在深处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而“本来面目”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追求内心真实、摒弃虚伪和浮躁的象征。它提醒着人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净、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迷惑。

如今,“本来面目”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成语和哲理。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还被人们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修行。每当人们遇到困惑和迷茫时,都会想起“本来面目”这个成语、想起慧远大师的故事和教诲、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关键词:本来面目、成语典故、慧远大师、灵隐寺、内心清净、追求真实

简介:本文讲述了“本来面目”这一成语的典故和出处。通过慧远大师在灵隐寺的修行经历以及他与王维等人的交谈,揭示了“本来面目”的真谛——即内心深处那个纯净无暇、不受外界干扰的自我。文章强调了保持内心清净和纯净的重要性,以及追求真实、摒弃虚伪和浮躁的哲理。

《本来面目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