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文档下载预览

《最全的针灸方法.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最全的针灸方法.doc

《最全的针灸方法》

一、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操作方法,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逐渐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针灸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络脉是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它们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循行于肢体内外,将人体划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同时也是针灸刺激穴位后产生疗效的基础途径。

(二)腧穴学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具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往往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阿是穴又称压痛点,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为施术部位,无固定的名称和位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通过刺激不同的腧穴,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经络的功能,治疗各种疾病。

(三)气血阴阳学说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阴阳是宇宙万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体也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原因。针灸治疗就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

(一)针具的选择

常用的针具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等。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根据针身的长度和粗细不同,可分为多种规格,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穴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毫针。三棱针具有点刺出血的作用,适用于实证、热证和瘀血阻滞等病症。皮肤针又称梅花针,通过叩击皮肤表面,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神经衰弱等。皮内针是一种特制的短小针具,可留置于皮下,持续刺激穴位,适用于慢性疾病和需要长时间刺激的病症。火针是将特制的针具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痈疽等。

(二)针刺前的准备

针刺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明确病情和穴位。同时,要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以患者舒适、能持久保持且便于医生操作为原则。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等。此外,还需对针具和医生的手指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三)进针方法

进针是针刺操作的关键环节,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管针进针法。单手进针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将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穴位旁的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指甲缘刺入皮肤;夹持进针法是用左手拇、食两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穴位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舒张进针法是用左手拇、食两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的中间刺入;提捏进针法是用左手拇、食两指将穴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管针进针法是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针管内,然后对准穴位快速叩击,使针刺入皮肤。

(四)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深刺的穴位;平刺又称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针刺的方向应根据穴位的位置、经络的走向和病情的需要来确定。针刺的深度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穴位的特点来掌握,一般以得气为度,即针刺后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生有针下沉紧的感觉。

(五)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是指在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得气感觉和增强疗效而运用的手法。常用的行针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提插法是将针上下提插,使针在穴位内产生纵向的运动;捻转法是将针左右捻转,使针在穴位内产生横向的运动。此外,还有刮法、弹法、摇法、飞法等辅助行针手法。

(六)得气与补泻

得气是针刺后患者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和医生针下的沉紧感,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补泻是针对虚实不同病情而采用的不同针刺方法,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基本补泻、其他补泻和复式补泻。基本补泻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和徐疾补泻;其他补泻包括开阖补泻、呼吸补泻和平补平泻;复式补泻是综合两种以上基本补泻手法而成的补泻方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

(七)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后,停留一段时间再出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持续刺激作用,提高疗效。留针时间一般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而定,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十分钟。出针时,先用左手拇、食两指捏持消毒干棉球按压在针孔旁,右手持针轻轻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四、艾灸方法

(一)艾灸的材料

艾灸的主要材料是艾绒,艾绒是由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艾绒的纯度越高,质量越好。根据艾绒中艾叶的含量,可分为纯艾绒和普通艾绒。纯艾绒是由纯艾叶制成,颜色金黄,气味芳香,燃烧时火力均匀;普通艾绒则含有一定量的杂质,质量相对较差。

(二)艾灸的种类

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根据施灸时是否将皮肤烧伤化脓,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搓成小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温灸器灸是将艾绒或艾条放入特制的温灸器内,点燃后置于穴位上进行熨灸。

(三)艾灸的操作方法

艾炷灸时,先将穴位皮肤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然后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至剩余 2/5 左右,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一般每穴灸 3 - 5 壮。艾条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 2 - 3 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 10 - 15 分钟。温针灸时,将艾绒团裹于针柄上,点燃后使其自然燃烧,待艾绒燃尽后除去灰烬,再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施灸。温灸器灸时,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器内,点燃后将温灸器置于穴位上,通过温灸器的温度调节装置控制温度,每次灸 20 - 30 分钟。

(四)艾灸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补益阳气、消瘀散结等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阳痿、早泄、遗精、哮喘、咳嗽、虚劳等病症。但艾灸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实证、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施灸;颜面、五官、大血管和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五、针灸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一)针灸的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对针灸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针刺刺激穴位后,可以激活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将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进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针刺可以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功能,影响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

(二)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针灸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例如,针灸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胃痛、胃下垂、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妇科疾病,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生殖功能。

(三)针灸的国际传播与发展

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认可,针灸逐渐走向世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针灸列为有效的医疗方法之一,许多国家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开展了针灸的临床研究和教育。同时,针灸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针灸学、经络学说、腧穴学说、针刺方法、艾灸方法、现代研究、临床应用

简介: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相关知识,包括针灸的理论基础如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阴阳学说,详细阐述了针刺方法的各个方面,如针具选择、针刺前准备、进针方法、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得气与补泻、留针与出针,还介绍了艾灸的材料、种类、操作方法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最后探讨了针灸的现代研究与应用,包括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和国际传播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了最全的针灸方法知识。

《最全的针灸方法.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