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文档下载预览

《急救针灸整理.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急救针灸整理.doc

《急救针灸整理》

一、引言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针灸常被用于处理各种急症,如晕厥、中风、心绞痛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急救手段日益丰富,但针灸在急救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它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在紧急情况下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本文旨在对急救针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包括常用急救穴位、操作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等内容,为临床急救提供参考。

二、急救针灸的历史渊源

(一)古代文献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记载。如《素问·缪刺论》中提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详细描述了针对尸厥(类似晕厥)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大成》也收录了许多急救针灸的方剂和案例,如“中风不省人事,急用三棱针刺手足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体现了针灸在中风急救中的应用。

(二)历史发展脉络

从古代到近代,急救针灸不断发展。在战争年代,针灸因其简便易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战伤急救。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中医工作者使用针灸治疗枪伤、刀伤等引起的出血、疼痛等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急救针灸的研究和应用也更加深入,相关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三、常用急救穴位及定位

(一)人中穴(水沟穴)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功效:醒神开窍、调和阴阳、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晕厥、中风、中暑、休克等急症。

(二)内关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呕吐、胃痛等急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合谷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疏风解表、通络镇痛。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晕厥等急症。

(四)十宣穴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泻火。常用于急救昏迷、高热、中暑等。

(五)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功效: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息风。对休克、昏厥、中风等有治疗作用。

四、急救针灸的操作方法

(一)针刺法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急救多选用毫针。同时,要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以方便操作和保证患者舒适为宜。

2. 进针方法

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如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对于急救穴位,进针要迅速准确,以激发经气,达到急救的目的。

3. 行针手法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适当的行针手法,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在急救中,行针的频率和幅度可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4. 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急救留针时间较短,多为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出针时,先缓慢捻转针柄,将针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二)灸法

1. 艾条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进行熏烤。根据距离和温度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在急救中,多采用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2. 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急救中一般采用无瘢痕灸,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

(三)三棱针放血法

1. 准备工作

选用合适规格的三棱针,并进行消毒。准备好消毒棉球和干净的容器。

2. 操作方法

常用的放血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等。点刺法是用三棱针迅速刺入穴位,放出少量血液;散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周围进行多点刺血;刺络法是刺破小血管,放出较多的血液。在急救中,多采用点刺法,如点刺十宣穴放血治疗高热、昏迷等。

五、常见急症的针灸急救

(一)晕厥

1. 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刺激、体虚劳倦、感受外邪等原因,导致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2. 针灸治疗

迅速取人中穴,用强刺激手法,如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用毫针深刺并大幅度捻转。同时,可配合内关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宽胸理气、醒神开窍。

(二)中风

1. 病因病机

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多因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脏腑则因痰浊蒙蔽心窍或痰热内陷心包,或元气败脱,神明散乱所致。

2. 针灸治疗

中经络时,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脏腑闭证,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开窍启闭;脱证则取关元、神阙,用大艾炷灸,以回阳固脱。

(三)心绞痛

1. 病因病机

多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原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2. 针灸治疗

取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等穴。内关穴用强刺激手法,以宽胸理气、止痛;膻中穴可平刺或斜刺,配合捻转手法;心俞、厥阴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以通心络、止疼痛。

(四)高热

1.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气或内伤七情等原因,导致体内热邪壅盛,体温升高。

2. 针灸治疗

取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大椎穴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用毫针刺后拔罐放血;曲池、合谷穴用泻法,以清热解表;十宣穴点刺放血,以泻热开窍。

六、急救针灸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急救针灸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急症。例如,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皮肤感染、溃疡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针灸。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急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二)注意操作规范

在进行针灸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要准确,避免损伤重要脏器和血管神经。灸法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

(三)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与其他急救措施相结合

针灸急救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的急救方法。在紧急情况下,应同时采取心肺复苏、吸氧、药物治疗等现代急救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七、急救针灸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机制研究

现代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对针灸急救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心肌收缩力,保护脑细胞等多种途径发挥急救作用。

(二)临床研究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在急救中的有效性。例如,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心绞痛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针灸治疗中风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三)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电针、激光针灸等在急救针灸中得到了应用。电针可以通过调节电流的频率和强度,增强针刺的疗效;激光针灸具有无痛、无创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对针刺敏感的患者。

八、结论

急救针灸作为中医急救的重要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常用急救穴位、操作方法、常见急症治疗等方面的系统整理,我们可以看到针灸在急救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急救针灸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操作规范,并与现代急救措施相结合。未来,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急救针灸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深入,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急救针灸、常用穴位、操作方法、常见急症、注意事项、研究进展

简介:本文系统整理了急救针灸相关知识,包括其历史渊源、常用急救穴位及定位、操作方法涵盖针刺法、灸法、三棱针放血法等,介绍了常见急症如晕厥、中风、心绞痛、高热的针灸急救,阐述了急救针灸的注意事项及现代研究进展,强调其优势与应用前景及需注意的问题。

《急救针灸整理.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