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医 > 文档下载预览

《什么治疗咳嗽最快最有效.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什么治疗咳嗽最快最有效.doc

《什么治疗咳嗽最快最有效》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咳嗽”病证范畴。无论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袭肺系,还是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作声而咳。在中医理论中,咳嗽的治疗并非单纯追求快速止咳,而是强调辨证论治,从根本上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因气候突变,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寒、热、燥等邪气致病。风寒咳嗽多见于冬春季节,患者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风热咳嗽则多见于春夏季节,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表热证。风燥咳嗽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多见于初秋,咳嗽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舌红少津等;凉燥多见于深秋,咳嗽痰稀,咽干,鼻燥,无汗,恶寒,头痛等。

内伤咳嗽病因复杂,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其中,肺脏自病是一个重要因素,如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可致咳嗽;或肺气不足,肃降无权,气机上逆,也可引起咳嗽。此外,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及肺,导致咳嗽。如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可致咳嗽痰多;肝火犯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亦可引起咳嗽。

二、中医治疗咳嗽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治疗咳嗽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对于外感咳嗽,多属邪实,治疗以祛邪利肺为主,根据感邪的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疏风润燥等治法。对于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疗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按脏腑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一)中药治疗

1.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方剂为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三拗汤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两方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效。若咳嗽较重,可加紫苏叶、生姜以增强散寒止咳之力;若痰多,可加半夏、茯苓以燥湿化痰。

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方剂为桑菊饮加减。桑菊饮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止咳;薄荷辛凉解表,助桑菊疏散风热;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全方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若咳嗽较剧,可加浙贝母、枇杷叶以增强止咳之力;若咽痛明显,可加牛蒡子、射干以利咽解毒。

风燥咳嗽:温燥咳嗽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常用方剂为桑杏汤加减。桑杏汤中桑叶、杏仁疏风润燥,宣肺止咳;豆豉解表宣肺;象贝母、沙参润肺止咳;栀子清热;梨皮润肺止咳。全方共奏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效。若燥热症状较重,可加麦冬、玉竹以增强润燥之力;若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凉燥咳嗽治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常用方剂为杏苏散加减。杏苏散中苏叶、杏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前胡、桔梗、枳壳宣肺利气;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共奏疏风散寒,润肺止咳之功。

2.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方剂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平胃散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苍术、厚朴燥湿运脾。三子养亲汤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效。若咳嗽痰多,可加瓜蒌、贝母以增强化痰之力;若痰黏难咯,可加海蛤粉、海浮石以软坚化痰。

痰热郁肺:治宜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常用方剂为清金化痰汤加减。清金化痰汤中黄芩、栀子、知母清泻肺火;桑白皮、瓜蒌、贝母、桔梗、陈皮、茯苓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之功。若痰热盛,痰黄如脓,可加鱼腥草、金荞麦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若胸痛明显,可加郁金、桃仁以活血通络止痛。

肝火犯肺: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止咳。常用方剂为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黛蛤散中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蛤蚧粉清肺化痰。黄芩泻白散中黄芩清泻肺热;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火;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化痰止咳之效。若咳嗽剧烈,可加海蛤壳、枇杷叶以增强止咳之力;若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茜草以凉血止血。

肺阴亏耗: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常用方剂为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汤中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生甘草、扁豆、桑叶清肺和胃。全方共奏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功。若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可加百部、紫菀以润肺止咳;若痰中带血,可加阿胶、白及以养血止血。

(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咳嗽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尺泽等。

肺俞为肺之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中府为肺之募穴,是肺气汇集于胸部的穴位,与肺俞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增强宣肺止咳的作用。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于任脉,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肺经原气留止之处,具有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作用。

对于外感咳嗽,可采用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 - 30分钟,每日1次。对于内伤咳嗽,可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补泻,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可配合艾灸,以增强温补作用。

(三)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咳嗽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达到止咳的目的。常用的手法有按法、揉法、推法、拿法等。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穴位或部位,如按揉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可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部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如揉天突、中脘等穴位,可缓解咳嗽引起的咽喉不适和胃脘部症状。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经络或穴位上进行直线推动,如推肺经,从无名指末端推向指根,可清肺热,止咳喘。拿法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如拿风池、肩井等穴位,可疏风解表,通络止痛。

(四)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咳嗽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食疗方。

风寒咳嗽:可食用姜枣红糖水。取生姜30克,红枣30克,红糖30克。将生姜洗净切片,红枣去核,与红糖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至红枣熟烂,去渣取汁,温热服下。具有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

风热咳嗽:可食用川贝蒸梨。取川贝母5克,梨1个。将梨洗净,在靠近梨柄处切下一块作盖,挖去梨核,放入川贝母,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加水适量,隔水蒸熟,吃梨喝汤。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痰湿蕴肺:可食用薏米杏仁粥。取薏米50克,杏仁10克,大米50克。将薏米、杏仁洗净,大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粥成,每日1 - 2次。具有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

肺阴亏耗:可食用百合银耳羹。取百合30克,银耳15克,冰糖适量。将百合、银耳泡发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银耳软烂,加入冰糖,再煮片刻即可。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三、中医治疗咳嗽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咳嗽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咳嗽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慢性咳嗽和体质虚弱的患者。

然而,在使用中医方法治疗咳嗽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准确辨证,根据咳嗽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如果辨证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对于咳嗽症状严重、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严重的疾病。

总之,中医治疗咳嗽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咳嗽、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方法

简介:本文围绕中医治疗咳嗽展开,阐述了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医治疗咳嗽的原则与方法,涵盖中药治疗中不同类型咳嗽的方剂选用,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和手法,推拿治疗的常用手法及食疗方法的具体食谱。同时分析了中医治疗咳嗽的优势与注意事项,强调准确辨证、饮食调理和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为咳嗽患者提供全面的中医治疗指导。

《什么治疗咳嗽最快最有效.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