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口腔科学 > 文档下载预览

《手足口病总结热门13篇 笔芯范文网.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手足口病总结热门13篇 笔芯范文网.doc

《手足口病总结热门13篇 笔芯范文网》

一、引言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和防控措施的完善,手足口病的诊疗与预防策略不断优化。本文综合13篇热门文献,系统梳理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为口腔科学及儿科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病原学特征

1. 病毒类型与分型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其中EV71更易导致重症病例。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4-7、9、10型,B组1-3、5型,以及埃可病毒(Echo)等也可致病,但致病力较弱。

2. 病毒结构与致病机制

肠道病毒为无包膜单链RNA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密切接触传播。病毒侵入宿主后,在咽部、肠道黏膜及淋巴组织中增殖,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皮肤、黏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局部炎症反应。EV71的VP1蛋白是主要毒力因子,可诱导细胞凋亡并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三、流行病学特点

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粪便、唾液、疱疹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及接触污染物品。

2. 流行季节与地区分布

手足口病呈全球性分布,温带地区以春夏季高发,热带地区全年可流行。我国南方地区流行高峰为4-7月,北方为5-7月。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重症病例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散发病例仍持续存在。

3. 人群易感性

5岁以下儿童是高危人群,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但可成为传染源。托幼机构及学校是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场所。

四、临床表现与分型

1. 普通型

起病急,发热(38-39℃),伴乏力、食欲减退。1-2天后出现手足臀部斑丘疹及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病程一般7-10天,预后良好。

2. 重症型

多由EV71感染引起,表现为持续高热(>39℃)、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性泡沫痰等肺水肿表现,或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等心肺功能衰竭征象。病死率较高,需紧急救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普通型诊断依据为发热伴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重症型需满足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受损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RT-PCR)及血清学检测(IgM抗体)。

2. 鉴别诊断

需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等疾病鉴别。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伴瘙痒;疱疹性咽峡炎仅累及咽峡部,无手足皮疹;口蹄疫主要侵犯偶蹄类动物,人类感染罕见。

六、治疗原则与方案

1. 普通型治疗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退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补液(口服或静脉)、口腔护理(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避免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因缺乏明确疗效证据。

2. 重症型治疗

需入住ICU,给予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EV71感染者可试用米力农改善心功能,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3.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原则。普通型可用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重症型需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开窍醒神之剂。

七、预防措施与疫苗应用

1. 非特异性预防

(1)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及污染物品。

(2)环境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对玩具、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剂擦拭。

(3)健康监测:托幼机构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上报。

2. 特异性预防

(1)疫苗种类:目前国内上市的EV71疫苗为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

(2)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研究表明,疫苗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90%以上。

(3)接种禁忌: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发热或急性疾病期患者暂缓接种。

八、口腔科学视角下的管理要点

1. 口腔黏膜护理

(1)局部用药:口腔溃疡处可涂布2%利多卡因凝胶或西瓜霜喷剂,每日3-4次,缓解疼痛。

(2)饮食调整: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酸性及硬质食物刺激创面。

(3)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日2-3次,减少继发感染风险。

2. 并发症监测

密切观察口腔黏膜愈合情况,若出现溃疡扩大、渗出增多或继发细菌感染(如脓性分泌物),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九、研究进展与挑战

1. 病原学研究

近年来,EV71的基因型别分布发生变化,C4亚型成为我国主流毒株。新型肠道病毒如CV-A6、CV-A10的致病性增强,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如大疱样皮疹、甲周脱屑)。

2. 诊断技术优化

多重PCR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肠道病毒,缩短诊断时间。基于CRISPR的核酸检测方法(如SHERLOCK)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

3. 疫苗研发方向

多价疫苗(涵盖EV71、CoxA16及CV-A6)的研发是重点,目前已有动物实验数据支持其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十、结论与展望

手足口病作为儿童常见传染病,其防控需多学科协作。口腔科学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规范口腔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随着疫苗普及及诊断技术的进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及重症率有望进一步降低。同时,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提高早期识别及救治能力,以保障儿童健康。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口腔黏膜护理、疫苗接种、重症管理

简介:本文综合13篇热门文献,系统阐述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重点强调口腔科学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口腔黏膜护理、饮食调整及并发症监测,同时分析研究进展与挑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手足口病总结热门13篇 笔芯范文网.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