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宣讲》
一、引言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它能够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在严重创伤、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外科手术等情况下。然而,输血并非简单的医疗操作,它涉及到多个环节和严格的规范,若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风险,如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因此,开展临床输血宣讲,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知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保障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血液的生理基础与功能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物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同时,它又能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当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时,白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吞噬病原体,或者通过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清除异物,维护机体的健康。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使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临床输血的适应证
(一)急性大量失血
当患者因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急性大量失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此时,及时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
(二)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根据贫血的原因和程度不同,输血的指征也有所差异。对于重度贫血患者,如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伴有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时,输血可以快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三)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会导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输血可以补充患者缺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四)凝血功能障碍
当患者因遗传因素、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原因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时,容易出现出血倾向。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可以补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出血。
四、临床输血的禁忌证
(一)发热
患者发热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此时输血可能会加重发热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在患者体温未恢复正常之前,应避免输血。
(二)心功能不全
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血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在输血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严格控制输血的速度和量,必要时可先给予利尿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担。
(三)对输血成分过敏
如果患者曾经有过对某种血液成分过敏的历史,如对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过敏,再次输注相同的血液成分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
(四)恶性血液病晚期
对于恶性血液病晚期的患者,如白血病晚期、淋巴瘤晚期等,由于病情已经无法逆转,输血可能只是暂时延长患者的生命,但并不能改变疾病的预后。此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意愿等因素,谨慎决定是否输血。
五、临床输血的种类与选择
(一)全血
全血是指将采集的血液未经任何加工直接保存的血液制品。过去,全血输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全血中含有各种血细胞和血浆成分,保存过程中容易发生红细胞破坏、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问题,且输注全血可能会引起循环超负荷等不良反应。因此,目前全血输注已逐渐被成分输血所取代,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大量急性失血且来不及制备成分血时,才会考虑输注全血。
(二)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不同浓度的血液制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许多优点,如可以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等。常见的成分血制品包括:
1. 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浓缩红细胞是将全血中的血浆大部分去除后制成的,适用于大多数需要补充红细胞的贫血患者;悬浮红细胞是在浓缩红细胞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制成的,保存和输注更为方便;洗涤红细胞是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多次洗涤,去除血浆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和抗体等成分,适用于对血浆成分过敏或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
2. 血小板制品:包括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供血者体内采集的,纯度高、效果好;浓缩血小板是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来制成的,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患者。
3. 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新鲜冰冻血浆是在采集血液后6小时内分离并快速冷冻保存的,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普通冰冻血浆是在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过后制成的,凝血因子活性有所降低,但仍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是从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来的,富含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因子Ⅷ等,适用于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
(三)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需要时回输给患者本人。自体输血具有许多优点,如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传染病传播、免疫反应等风险,节约血液资源,降低医疗费用等。常见的自体输血方式包括:
1. 储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预计手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在手术前数周内,定期采集患者的血液并保存,待手术时回输给患者。
2. 稀释式自体输血:在手术前或手术中,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入等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稀释患者的血液,降低红细胞压积。待手术中出血较多时,再将采集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3. 回收式自体输血:适用于手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如心脏手术、骨科手术等。通过特殊的回收装置,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过滤、洗涤后回输给患者。
六、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一)输血前准备
1. 核对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输血申请单等,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血型鉴定是确定患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和Rh血型的过程;交叉配血试验是将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以及将供血者血清与患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以检测是否存在不相容的抗原抗体反应。只有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为阴性时,才能进行输血。
3. 血液领取与核对:从血库领取血液时,应认真核对血液的品种、规格、数量、有效期、血袋编号、血型等信息,检查血液外观有无异常,如血袋有无破损、漏血,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核对无误后,在输血记录单上签名。
4. 输血器材准备:准备好输血器、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输血器材,并检查其质量是否合格。
(二)输血操作
1. 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合适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进行穿刺并建立静脉通道。穿刺成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确保输血器通畅。
2. 输注血液:将血液从血袋中缓慢倒入输血器中,开始输注。输血初期速度应较慢,一般为每分钟15 - 20滴,观察15分钟左右,如患者无不适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成人一般每分钟40 - 60滴,儿童、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减慢输血速度。
3. 观察与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等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应详细记录输血的时间、血液品种、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
(三)输血后处理
1. 输血完毕:输血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将血袋和输血器材保存24小时,以备必要时进行复查。
2. 继续观察:输血后仍需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输血后24小时内,注意有无迟发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七、临床输血的并发症与防治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至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8 - 41℃。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如患者对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等成分产生抗体,导致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由于血液保存过程中产生的致热原所致。
防治措施:输血前应严格筛选供血者,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必要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过敏,如IgA抗体缺乏者对含有IgA的血液制品过敏。
防治措施:输血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输血;输血前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表现为寒战、高热、腰背痛、头痛、胸闷、呼吸困难、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内,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等。
溶血反应的原因主要是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免疫性溶血,也可能是由于血液保存不当、输血器材污染等非免疫性因素所致。
防治措施:输血前应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溶血反应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保留余血和输血器材,送检验科进行复查;遵医嘱给予抗休克、保护肾脏等治疗,如快速补充血容量、应用利尿剂、碱化尿液等;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等治疗。
(四)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是由于血液在采集、储存或输血过程中被细菌污染所致。患者多在输血开始后不久出现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迅速死亡。
防治措施:严格遵守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的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输血前应仔细观察血液外观,如发现血液有浑浊、絮状物、气泡等异常情况,应禁止输血;一旦出现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抗休克等对症治疗。
(五)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多发生在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儿童或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的患者。表现为突发的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肺水肿。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调整输血方案;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变化,一旦出现循环超负荷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治疗。
八、结论
临床输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工作,它涉及到多个环节和严格的规范。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临床输血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择输血的种类和方式,规范操作流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输血知识宣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配合度,共同保障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临床输血、血液生理、输血适应证、输血禁忌证、成分输血、自体输血、输血操作、输血并发症
简介:本文围绕临床输血展开全面宣讲,阐述血液生理基础与功能,明确输血适应证与禁忌证,介绍输血种类及选择,包括全血、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说明输血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分析输血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知识的认识,保障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