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公司研报 > 文档下载预览

《中微公司(688012):公司25H1业绩持续高增 积极构建平台型公司.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中微公司(688012):公司25H1业绩持续高增 积极构建平台型公司.doc

中微公司(688012):公司25H1业绩持续高增 积极构建平台型公司

一、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半导体设备赛道的高成长逻辑

1.1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复苏与国产替代机遇

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呈现结构性复苏态势。根据SEMI数据,2025年Q1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中国大陆市场以89亿美元规模占比32%,持续领跑全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1)AI算力芯片需求爆发带动先进制程设备投资;2)成熟制程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3)国内晶圆厂扩产周期叠加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中微公司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深度受益于行业红利。公司当前产品覆盖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MOCVD设备三大领域,其中刻蚀设备已进入5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线,薄膜沉积设备实现从0到1突破,MOCVD设备在全球LED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2 平台型公司战略的行业必然性

半导体设备行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客户认证周期长的特点,单一产品线公司面临增长天花板。国际巨头应用材料、ASML、Lam Research均通过平台化布局实现千亿美金市值。中微公司提出"1+N"平台战略,即以刻蚀设备为核心,拓展薄膜沉积、量测检测、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多品类设备,形成协同效应。

平台化优势体现在:1)技术复用降低研发成本;2)客户一站式采购提升粘性;3)跨产品线数据反馈加速技术迭代。2025年H1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22%,较2024年提升3个百分点,主要用于平台型技术预研。

二、25H1业绩分析:高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突破

2.1 财务数据概览

根据2025年半年报,中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3亿元,同比增长45.2%;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68.9%;扣非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72.3%。毛利率48.7%,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净利率23.0%,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Q2实现营收36.8亿元,环比增长17.6%;归母净利润8.9亿元,环比增长30.1%。业绩超预期主要源于:1)刻蚀设备量价齐升;2)薄膜沉积设备开始放量;3)MOCVD设备需求回暖。

2.2 业务结构解析

刻蚀设备:收入42.7亿元,占比62.5%,同比增长51.3%。其中:

- 金属刻蚀设备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67.2%,主要受益于3D NAND层数增加带来的设备需求;

- 介质刻蚀设备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42.1%,在逻辑芯片先进制程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8%;

薄膜沉积设备:收入12.4亿元,占比18.2%,同比增长3.8倍。主要产品包括:

- 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收入7.6亿元,已通过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客户认证;

- 原子层沉积(ALD)设备收入4.8亿元,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批量交付;

MOCVD设备:收入8.9亿元,占比13.0%,同比增长15.6%。Mini LED显示设备需求爆发,公司新签订单同比增长200%。

2.3 盈利能力提升的驱动因素

毛利率提升:刻蚀设备毛利率从45.2%提升至47.8%,主要得益于:1)高毛利率的金属刻蚀设备占比提升;2)供应链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降;3)规模效应显现。

期间费用率优化:销售费用率从8.2%降至7.5%,管理费用率从6.1%降至5.3%,研发费用率保持在22%的高位但效率提升。这得益于公司平台化运营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技术壁垒与生态优势

3.1 技术研发体系: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中微公司已建立"三代技术同步研发"体系:

- 第一代:成熟制程设备(28nm及以上)持续优化;

- 第二代:先进制程设备(14nm-7nm)量产突破;

- 第三代:极紫外光刻(EUV)配套设备预研。

2025年H1公司新增专利授权321项,其中发明专利287项。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 双反应台刻蚀技术:实现单台设备产能提升40%;

- 高密度等离子体源:刻蚀速率提升30%,选择比提高至100:1;

- 多腔室集成技术:薄膜沉积设备单台价值量提升至1,500万元。

3.2 客户生态构建:从设备供应商到解决方案伙伴

中微公司已形成"设备+服务+工艺"的立体化客户生态:

- 设备层面:与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集团等建立联合研发实验室;

- 服务层面:推出"7×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设备综合利用率(OEE)提升至92%;

- 工艺层面:开发出针对AI芯片的高深宽比刻蚀工艺,将接触孔刻蚀步骤从12步减少至8步。

2025年H1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降至58%,较2024年下降7个百分点,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3.3 供应链安全:国产化率突破80%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中微公司加速供应链国产化:

- 关键零部件:射频电源、真空泵、运动台等实现自主可控;

- 材料端:与江丰电子、安集科技等建立战略联盟,12英寸硅片清洗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 软件系统:自主开发的CIM系统已在3家晶圆厂上线。

四、平台型战略进展:从1到N的生态扩张

4.1 薄膜沉积设备:第二增长曲线成型

公司薄膜沉积设备已形成完整产品矩阵:

- PECVD设备:覆盖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2025年H1出货量突破200台;

- ALD设备:在3D NAND领域实现64层堆叠工艺突破;

- 金属沉积设备:与刻蚀设备形成工艺闭环,客户复购率达85%。

技术亮点包括:

- 腔室温度均匀性控制在±1℃以内;

- 薄膜厚度控制精度达±0.5nm;

- 颗粒污染度控制在Class 1以下。

4.2 量测检测设备:卡位关键工艺节点

通过并购睿励科学仪器,中微切入量测检测市场:

- 光学检测设备:已通过中芯国际28nm产线认证;

- 电子束检测设备:在5nm以下先进制程实现技术突破;

- 薄膜厚度测量设备:重复性精度达0.1Å。

2025年H1量测检测设备收入2.3亿元,毛利率达5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4.3 跨产品线协同效应显现

平台化战略带来显著协同效应:

- 刻蚀+薄膜沉积工艺包:使客户产线良率提升3个百分点;

- 设备+服务模式:客户设备综合成本降低15%;

- 数据驱动研发:跨产品线工艺数据库包含超过10万组实验数据。

五、未来展望:技术突破与生态扩张双轮驱动

5.1 短期(1-2年):先进制程设备量产

公司计划在2026年实现:

- 5nm及以下刻蚀设备市占率提升至35%;

- EUV光刻配套设备完成原型机开发;

- 薄膜沉积设备收入占比提升至30%。

5.2 中期(3-5年):平台型生态成熟

到2028年,公司目标:

- 形成刻蚀、薄膜沉积、量测检测、CMP四大产品线;

- 客户覆盖率提升至国内晶圆厂的90%;

- 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

5.3 长期(5年以上):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导者

公司愿景是成为比肩应用材料的全球半导体设备平台公司,通过:

- 持续技术投入保持代际领先;

- 生态化运营构建行业标准;

- 全球化布局服务全球客户。

六、风险提示

6.1 技术迭代风险

若EUV光刻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先进制程设备需求。公司已启动高数值孔径EUV配套设备预研。

6.2 客户集中度风险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超50%,需持续拓展中小客户。公司已建立覆盖200家客户的销售网络。

6.3 地缘政治风险

国际半导体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供应链安全。公司已建立"双循环"供应链体系,关键零部件储备充足。

七、投资建议

基于2025年H1业绩及平台型战略进展,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7年盈利预测:

- 营业收入:142/189/245亿元(原预测128/165/210亿元);

- 归母净利润:31.5/42.8/57.2亿元(原预测28.3/37.6/49.8亿元)。

给予2026年4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85元,维持"买入"评级。

关键词:中微公司、半导体设备、平台型战略、25H1业绩、刻蚀设备、薄膜沉积、MOCVD、技术突破、生态扩张、国产替代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中微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指出公司通过平台型战略实现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MOCVD设备等多品类协同发展,在技术突破、客户生态构建、供应链安全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将向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导者目标迈进。

《中微公司(688012):公司25H1业绩持续高增 积极构建平台型公司.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