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泌尿学时: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泌尿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调节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负责生成、储存和排泄尿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学领域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章将围绕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泌尿系统解剖与生理基础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是尿液生成的基本单位。肾小球通过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则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和分泌,最终形成终尿。输尿管为连接肾脏与膀胱的肌性管道,负责将尿液输送至膀胱。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产生排尿反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脏不仅具有排泄功能,还参与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它通过调节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和分泌,维持体液平衡;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参与血压调节;激活维生素D,促进钙磷代谢;以及排泄代谢废物和药物等。
二、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及临床表现
(一)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细菌侵入尿路引起。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以及腰痛、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脓尿、血尿,甚至肾功能损害。
(二)肾结石
肾结石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的固体块状物,可发生于肾盂、肾盏或输尿管。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多样,小结石可能无明显症状,大结石或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出现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或绞痛,伴血尿。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三)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附属性腺,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尿道起始部。前列腺疾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如尿线细、尿流缓慢、尿不尽等,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前列腺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排尿困难、血尿、骨痛等转移症状。
(四)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以肾小球损伤为主的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除肾小球损伤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疾病的症状。
(五)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程和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起病急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较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等症状,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体格检查方面,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面色、精神状态等,以及腹部、腰部和会阴部有无压痛、肿块等异常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尿常规检查可了解尿液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有形成分,对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指导抗生素治疗。血液检查方面,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可反映肾脏排泄功能;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电解质检查可判断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等优点,可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CT检查分辨率高,可发现较小的病变,对肾结石、肾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价值较大。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查。静脉尿路造影(IVU)可显示尿路形态,了解有无梗阻、狭窄等情况。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IVU显影不清或需了解肾盂、输尿管内部结构时。
(四)膀胱镜与输尿管镜检查
膀胱镜与输尿管镜检查是直接观察膀胱和输尿管内部情况的重要方法。膀胱镜检查可发现膀胱内有无肿瘤、结石、炎症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输尿管镜检查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肿瘤切除术等。
四、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泌尿系统疾病治疗的基础。对于尿路感染,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肾结石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小结石,通过多饮水、增加运动量等促进结石排出;药物治疗可选用解痉、止痛、利尿等药物缓解症状。前列腺疾病的治疗方面,前列腺炎可根据病原菌选择抗生素,同时配合对症治疗;前列腺增生可选用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排尿症状。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主要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泌尿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肾结石的治疗中,对于较大结石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或输尿管镜碎石术(URL)等微创手术方法。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治疗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等,可有效解除尿路梗阻,改善排尿症状。肾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可选择肾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肾切除术等手术方式。膀胱肿瘤的治疗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术后可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
(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经皮肾造瘘术可用于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等疾病的引流治疗。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可缓解输尿管梗阻,减轻肾积水,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血管介入治疗如肾动脉栓塞术可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四)肾替代治疗
肾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方法。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再回输体内,可部分替代肾脏功能。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弥散、超滤等作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水分。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脏功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
五、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 - 2000ml以上,可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结石形成和尿路感染的发生。避免久坐,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不洁性生活,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二)饮食调节
合理饮食对预防泌尿系统疾病也有重要作用。对于肾结石患者,应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芹菜、草莓等;尿酸结石患者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前列腺疾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可减少对前列腺的刺激。同时,应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
(三)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疾病。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应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肾脏、膀胱等器官的病变。对于有泌尿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也应加强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如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结石等,并给予相应治疗,以防止感染反复发作导致肾脏损害。
关键词:泌尿系统、尿路感染、肾结石、前列腺疾病、肾小球疾病、肾功能衰竭、诊断方法、治疗策略、预防措施
简介:本文围绕泌尿学时展开,详细介绍了泌尿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基础,阐述了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前列腺疾病、肾小球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深入探讨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分析了治疗策略,涵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肾替代治疗,同时提出了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的参考,提高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