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内科学 >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讲课文档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讲课文档

愿为双鸿鹄 上传于 2025-09-13 10:31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讲课文档

一、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主要功能是输送气体、加温湿润空气、过滤和清除异物。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肺泡和肺间质构成,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交换。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过敏、吸烟、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等。其病原体多为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可初步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抗组胺药减轻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除非有细菌感染的证据。

(二)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1. 细菌性肺炎

是最常见的肺炎类型,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咳嗽、咳痰,痰液可为脓性,伴有胸痛、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胸部X线或CT检查以及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祛痰、吸氧等。

2. 病毒性肺炎

由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有低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毒检测(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等)进行诊断。

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等。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病因: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此外,患者还可出现喘息和胸闷等症状。

诊断: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肺功能检查中,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治疗:包括稳定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稳定期治疗主要是戒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对于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康复治疗等。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等。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病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中,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屑等)、感染、药物、食物、气候变化等均可诱发哮喘。

临床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扩张剂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诊断:根据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以及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等临床表现,结合变应原检测、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日内变异率或昼夜变异率≥20%)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控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等;缓解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短效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等)和免疫治疗等。

(五)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胸部X线或CT检查、痰涂片及培养找结核菌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整个疗程一般需6 - 9个月。

(六)肺癌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病因:与吸烟、职业暴露(如石棉、砷、铬等)、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转移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疼痛,脑转移引起头痛、呕吐、昏迷等。

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MRI等)、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

治疗:根据肺癌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

(一)戒烟

吸烟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措施。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供戒烟咨询和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帮助吸烟者戒烟。

(二)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尽量避免接触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有害物质。在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通风设备等。

(三)加强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免疫力。常见的锻炼方式有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四)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预防感染。

(五)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呼吸系统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如出现高热、呼吸急促、发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三)对症护理

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指导其正确咳嗽、咳痰的方法,鼓励多饮水,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预防、护理

简介:本文围绕呼吸系统疾病展开,先概述呼吸系统结构功能及疾病高发现状,接着详细阐述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COPD、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随后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避免有害物质等,最后说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及心理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