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必恭必敬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必恭必敬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橘子味的风 上传于 2023-11-26 08:36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礼仪之邦的美誉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众多与礼仪相关的成语典故便是这光辉的生动注脚,其中“必恭必敬”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承载着古人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故事要从春秋时期的鲁国说起。当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曾参的贤人,他字子舆,是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以孝顺和恭敬著称于世。曾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自幼便展现出对礼仪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弟子,父子二人皆以修身齐家、践行仁道为己任,在鲁国颇有名望。

曾参年少时,家中并不富裕,但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省吃俭用送他去跟随孔子学习。在孔子的门下,曾参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不仅刻苦钻研儒家经典,更将老师所讲的“礼”深深烙印在心中。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如明灯般照亮了曾参前行的道路,让他明白,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小院,曾参便会早早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冠,以最整洁、最庄重的姿态去向父母请安。他走进父母的房间,脚步轻盈而沉稳,生怕惊扰了二老的安睡。来到父母床前,他先是深深地鞠躬,那姿态恭敬至极,仿佛在向天地间最伟大的存在致意。然后,他轻声细语地询问父母昨夜睡得可好,身体有无不适,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与关切。

在为父母准备早餐时,曾参更是丝毫不敢懈怠。他会亲自到集市上挑选最新鲜的食材,回到家中后,仔细地清洗、切配,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认真。烹饪过程中,他全神贯注,把握着火候和时间,力求将每一道菜肴都做得美味可口。当早餐做好后,他会小心翼翼地将饭菜端到父母面前,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再次鞠躬,恭敬地说:“父母大人,请用早餐。”

有一次,曾参在田间劳作,突然接到家中传来的消息,说母亲生病了。他心急如焚,立刻放下手中的农具,顾不上拍去身上的泥土,便匆匆往家赶去。一路上,他脚步匆匆,却又不失稳重,心中不断祈祷着母亲能够早日康复。回到家后,他径直来到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心中一阵刺痛。他连忙跪在母亲床边,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眼中满是担忧和心疼。

“母亲,您感觉怎么样了?可有哪里不舒服?”曾参轻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母亲微微睁开眼睛,看到儿子满脸的焦急,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虚弱地说:“参儿,莫要担心,母亲并无大碍。”曾参听后,稍稍放下心来,但他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细心地为母亲擦拭额头上的汗水,喂母亲喝水吃药,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谨慎,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在母亲养病期间,曾参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衣不解带。他不仅精心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还时常为母亲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逗母亲开心。每当母亲露出笑容时,曾参的脸上也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他的孝心和恭敬之态,让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除了对父母必恭必敬,曾参在与他人交往时,也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有一次,鲁国的一位大夫慕名前来拜访曾参,想向他请教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曾参得知后,早早地便在门口等候。当大夫的车马缓缓驶来时,曾参连忙迎上前去,深深地鞠躬行礼,那恭敬的神情让大夫深受感动。

进入屋内后,曾参请大夫坐在上座,自己则恭敬地坐在下座。在交谈过程中,曾参始终专注地倾听大夫的讲话,不时点头表示认同,从不随意打断。当大夫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曾参会认真地思考,然后以谦逊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语中充满了对大夫的尊重。

交谈结束后,曾参亲自将大夫送到门口,再次鞠躬行礼,目送大夫的车马远去后,才转身回到屋内。这件事在鲁国传开后,人们都对曾参的恭敬之态赞不绝口,纷纷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参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事迹也传到了孔子的耳中。孔子对曾参的表现十分满意,他常常在弟子们面前称赞曾参说:“参也,其孝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谓无遗憾矣。”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曾参的学问和品德不断提升,他逐渐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后来,曾参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整理成书,其中便有许多关于礼仪和恭敬的论述。他强调,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这是做人的根本。他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意思是,君子所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怠慢;使自己的面色端庄温和,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得体谨慎,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仪等具体事务,自有主管的官吏去操办。

曾参的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恭必敬”这个成语,也正是源于人们对曾参这种恭敬态度的赞美和传承。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他人,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朋友、同事,都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在当今社会,“必恭必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庭中,我们必恭必敬地对待父母,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工作中,我们必恭必敬地对待领导和同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必恭必敬地对待每一个人,能够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让我们铭记“必恭必敬”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恭敬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这份古老的礼仪之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与温暖,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关键词:必恭必敬、曾参、春秋鲁国、礼仪、孝顺、孔子

简介:《必恭必敬的成语典故和出处》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贤人曾参以必恭必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和他人,其孝顺恭敬之举成为后世典范,该成语源于对曾参这种态度的赞美,在当今社会仍具重要现实意义,提醒人们以敬畏之心对待他人。

《必恭必敬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