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儿科学 > 肠内营养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青岛纽的

肠内营养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青岛纽的

ProdIsDown 上传于 2024-07-15 18:16

《肠内营养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青岛纽的》

一、引言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是保障患儿生长发育、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因其更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并发症等优势,在儿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儿童群体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营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肠内营养在儿科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的重要性

(一)促进生长发育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是保证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正常发育的基础。肠内营养能够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促进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

(二)维持肠道功能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道黏膜细胞的更新和修复,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有助于预防肠道细菌移位和感染的发生。对于长期禁食或接受肠外营养的患儿,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肠道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三)改善疾病预后

在许多儿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在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肿瘤患儿等群体中,肠内营养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支持患儿度过疾病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营养需求评估

1. 不同年龄段营养需求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营养素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有限,且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需要高能量、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求。婴儿期,随着消化功能的逐渐成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此时应注重母乳或配方奶的喂养,同时适时添加辅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活动量增大,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饮食应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谷类、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对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的需求显著增加,应合理安排饮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2. 疾病状态下营养需求的变化

在疾病状态下,患儿的营养需求会发生改变。例如,发热、感染等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增加,此时需要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肠炎)的患儿,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应选择易消化、低脂肪、低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并根据病情调整营养素的种类和比例。在手术前后,患儿处于应激状态,营养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术前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后应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

1. 口服

口服是最自然、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肠内营养途径。对于能够经口进食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患儿,应优先选择口服营养补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肉、蔬菜、水果等,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对于一些营养需求较高或饮食摄入不足的患儿,可以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剂,如营养粉、营养液等,以补充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素。

2. 鼻胃管/鼻肠管喂养

当患儿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时,可采用鼻胃管或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鼻胃管喂养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短期(一般不超过 4 周)的肠内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喂养容易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尤其是对于胃排空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儿。鼻肠管喂养是将喂养管置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内,可减少反流和误吸的发生,适用于胃排空延迟、有反流误吸风险的患儿。但鼻肠管的置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操作相对复杂。

3. 胃造瘘/空肠造瘘

对于需要长期(超过 4 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儿,如神经肌肉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头颈部肿瘤术后等,可考虑行胃造瘘或空肠造瘘术。胃造瘘术是将造瘘管通过腹壁插入胃内,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空肠造瘘术是将造瘘管置于空肠内,可避免胃内容物反流,适用于有胃排空障碍或反流误吸风险的患儿。但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均为有创操作,可能会引起出血、感染、造瘘管堵塞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后护理。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

1. 制剂类型

肠内营养制剂根据其组成和用途可分为整蛋白型、肽类、氨基酸型等。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以整蛋白为氮源,接近正常饮食,口感较好,适用于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儿。肽类肠内营养制剂以肽为氮源,易于消化吸收,适用于胃肠功能部分受损的患儿。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以游离氨基酸为氮源,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适用于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或不能耐受整蛋白和肽类制剂的患儿。

2.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代谢疾病、过敏性疾病等,需要选择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些配方食品是根据患儿的特殊营养需求和疾病特点专门设计的,能够满足患儿的特殊营养需求,同时避免引起疾病的加重或复发。例如,对于苯丙酮尿症患儿,需要选择低苯丙氨酸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需要选择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配方食品。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防治

1. 胃肠道并发症

胃肠道并发症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营养液的输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温度过低、营养液污染以及患儿的胃肠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防治胃肠道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合理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浓度和温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浓度、低速度开始,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同时,要注意营养液的保存和配制,避免污染。对于出现胃肠道并发症的患儿,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营养液的种类和输注方式,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2. 代谢并发症

代谢并发症主要包括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高血糖的发生可能与营养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输注速度过快以及患儿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低血糖多见于营养液输注中断或速度过快调整后。电解质紊乱可由于营养液中电解质含量不合理或患儿体内电解质调节功能受损引起。预防代谢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合理配制营养液,根据患儿的血糖、电解质水平调整营养液的成分和输注速度,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 感染并发症

感染并发症是肠内营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营养液污染引起的肠道感染等。吸入性肺炎多由于鼻胃管/鼻肠管喂养时发生反流、误吸引起。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避免在患儿意识不清、咳嗽反射减弱时进行喂养,喂养时取半卧位或头高位,控制喂养速度和量。营养液污染可由于营养液配制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营养液保存不当等原因引起。预防营养液污染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现配现用,避免营养液长时间存放。

四、结论

肠内营养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准确评估患儿的营养需求,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胃肠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和制剂,密切观察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确保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实施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应不断加强对肠内营养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营养支持,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肠内营养、儿科、营养需求评估、营养途径、营养制剂、并发症防治

简介:本文围绕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的重要性,包括促进生长发育、维持肠道功能和改善疾病预后等方面。接着详细讨论了肠内营养在儿科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营养需求评估,包括不同年龄段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需求特点;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包括口服、鼻胃管/鼻肠管喂养和胃造瘘/空肠造瘘;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包括制剂类型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防治,包括胃肠道并发症、代谢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最后得出结论,强调准确评估营养需求、选择合适途径和制剂、防治并发症是确保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