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百里挑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百里挑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朴树 上传于 2024-09-20 04:20

《百里挑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成语中,“百里挑一”是一个极具辨识度的词汇,它既承载着古代选才制度的厚重历史,又蕴含着对卓越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个成语的诞生,与两段跨越时空的故事紧密相连,既有人才选拔的严苛标准,也有爱情选择的独特智慧。

一、春秋选才:百里奚的传奇之路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为称霸中原,决心广纳贤才。他听闻虞国大夫百里奚才德兼备,却因虞国灭亡沦为楚国奴隶。秦穆公欲以重金赎回,谋士公孙枝却劝阻道:“若以重金相求,楚人必知其价,恐生变故。不如以五张黑公羊皮为价,称其为逃奴,如此楚人必不疑。”秦穆公依计而行,楚人果然以“贱价”将百里奚送还秦国。

百里奚归秦后,秦穆公亲自接见。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者,谈吐间尽显治国韬略,从农业改革到军事布局,从礼乐教化到外交策略,无不令秦穆公叹服。秦穆公当即拜其为上大夫,委以国政。百里奚推辞道:“臣之友蹇叔,才识远在臣上,愿举荐之。”秦穆公遂以重礼迎蹇叔入秦,二人共辅秦政,史称“五羖大夫”(羖指黑公羊皮)。

百里奚的选拔过程,正是“百里挑一”的早期写照。当时的“百里”并非实指一百里,而是泛指广阔地域。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争夺人才,常在百里范围内张贴告示、设坛求贤,能从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者,堪称“百里挑一”。《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得百里奚,如获至宝,任以国政,秦国大治。”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秦穆公的识人之明,更彰显了“百里挑一”所代表的严苛选拔标准——唯有经过层层筛选、千锤百炼者,方能担负重任。

二、汉代婚俗:择婿的智慧与坚守

时光流转至汉代,长安城内有一户姓李的富商,家有千金名曰婉娘。婉娘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及笄之年,求亲者络绎不绝。李员外为女儿择婿,定下三条规定:一需品行端正,二需才学兼备,三需门第相当。然而,求亲者虽众,能同时满足三者者却寥寥无几。

一日,婉娘在闺中翻阅《诗经》,读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忽生一计。她对父亲说:“女儿欲效仿古人,设一‘择婿台’,让求亲者各展才艺,女儿亲选佳偶。”李员外虽觉新奇,却也同意。消息传出,长安城内轰动一时,求亲者纷纷准备,欲在“择婿台”上一展风采。

择婿当日,李府门前人山人海。婉娘端坐高台,先令求亲者自报家门,再考校诗书礼乐。有人夸耀家财万贯,婉娘摇头;有人炫耀武艺高强,婉娘不屑。直至日暮,百余人中仅剩三人:一是当朝太尉之子,文采斐然却骄纵跋扈;二是寒门书生张生,才学出众且品行温良;三是富商之子王某,门第相当却才疏学浅。

婉娘沉思片刻,忽问张生:“若你为官,当如何治国?”张生答:“治国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婉娘又问:“若遇奸佞当道,你当如何?”张生正色道:“宁可弃官归隐,亦不与奸佞同流合污。”婉娘听罢,面露喜色,起身对众人道:“今日择婿,非为门第,非为财帛,乃为寻一能与妾身共度此生、同修德行之人。张生虽出身寒门,然才德兼备,正是妾身所求。”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太尉之子愤而离去,王某亦面红耳赤。李员外却抚掌大笑:“女儿有此见识,实乃李家之福!”遂定张生为婿。婚后,张生与婉娘琴瑟和鸣,张生更在婉娘支持下考中进士,官至尚书,成为一段佳话。

这则故事,虽未直接提及“百里挑一”,却完美诠释了其精髓。婉娘从百余求亲者中选出张生,正是“百里挑一”的生动写照——不唯门第,不唯财富,唯以才德为标准,在众多选择中坚守初心,终得良配。

三、成语的演变与传承

“百里挑一”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怎生肯相弃?就是女婿中,也要拣个百里挑一的才肯嫁。”此处“百里挑一”已明确指从众多对象中选出最优秀者。至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亦用此词:“若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居然跟了我这么多年,哪里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进一步巩固了其用法。

从春秋的选才到汉代的择婿,再到明清的文学运用,“百里挑一”始终承载着对卓越的追求。它既是古代社会对人才的严苛标准,也是民间对美好事物的极致向往。在现代汉语中,“百里挑一”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招聘时,企业希望找到“百里挑一”的人才;比赛中,评委期待评选出“百里挑一”的作品;爱情里,人们渴望遇见“百里挑一”的伴侣。

四、文化深层的解读

“百里挑一”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的追求。无论是《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庄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强调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众多中筛选精华。其次,它反映了中国人对“德才兼备”的重视。百里奚与张生的故事,都以才德为核心标准,而非外在条件,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最后,它蕴含了对“坚持初心”的肯定。婉娘在择婿时,不被门第财富所惑,坚守才德标准,最终收获幸福,这正是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生动诠释。

五、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百里挑一”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海量信息与选择,人们往往陷入“选择困难症”。此时,“百里挑一”的智慧便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数量时更要注重质量,在泛泛而谈中更要坚守核心标准。例如,企业招聘时,与其广撒网收简历,不如精准定位需求,寻找真正符合企业文化与岗位要求的“百里挑一”人才;个人发展时,与其盲目跟风,不如认清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中成为“百里挑一”的专家。

同时,“百里挑一”也警示我们,卓越从非易事。百里奚历经逃亡、为奴,终成秦国栋梁;张生饱读诗书、坚守气节,方得佳偶与前程。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百里挑一”,需要时间的沉淀、努力的积累与初心的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学会在浮躁中沉淀,在竞争中坚守,方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百里挑一”。

结语

从春秋的选才台到汉代的择婿台,从明代的文学典籍到现代的日常用语,“百里挑一”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卓越的永恒追求,一种在众多选择中坚守初心的智慧。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不仅是在描述一个现象,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东方智慧。

关键词:百里挑一、春秋选才汉代婚俗、百里奚、张生婉娘、成语典故、文化传承

简介:本文通过春秋时期秦穆公选拔百里奚与汉代婉娘择婿两则典故,深入解析“百里挑一”成语的起源与文化内涵,展现其从古代选才到现代应用的演变,强调其对卓越品质的追求与坚守初心的智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与“德”的重视。

《百里挑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