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百废俱兴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百废俱兴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StellarGaze91 上传于 2020-11-15 14:22

《百废俱兴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北宋庆历年间,汴京城外的汴河码头一片萧索。曾经帆樯如林的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漂浮着枯叶的浑浊河水,岸边堆满淤泥的官道上,几个衣衫褴褛的船工正蹲在歪斜的木桩旁啃着硬邦邦的炊饼。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昼夜不息,商旅云集"的黄金水道,如今却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过半,连官府的粮船都要绕行三百里。

新任开封府尹范仲淹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黄河故道,手中攥着的奏折已被汗水浸透。这份《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章里,详细罗列了朝政积弊:官员冗余导致俸禄支出占国库七成,科举取士重文轻实造成技术人才断层,边疆军备松弛连马匹都缺额三成。最让他揪心的是水利系统,全国三分之二的堤坝超过百年未修,去年黄河决口淹没十二个州县,百万流民至今无家可归。

"大人,工部送来今年的河工预算。"幕僚富弼捧着账册进来时,范仲淹正用朱笔在舆图上勾画。听到这话,他放下笔接过账册,才翻两页便眉头紧锁:"三百万两?去年拨款两百万两,结果只修了五十里堤坝?"富弼叹了口气:"户部说钱粮要优先供给边军,工部的人抱怨说砂石价格涨了三倍,实际到工地的银子不到三成。"

次日清晨,范仲淹带着几个随从微服出巡。在城南的难民营里,他们遇到个正在给孩童治病的郎中。这老者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诊脉开方一气呵成。"老丈医术高明,怎不在城里坐堂?"范仲淹问道。老者苦笑着掀开药箱,露出半截断裂的秤杆:"三年前医馆被洪水冲垮,药材都泡烂了。如今只能在这破庙里行医,连把像样的秤都买不起。"

回到府衙,范仲淹连夜撰写《上十事疏》,其中"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三条针对吏治,"择官长、均公田"两条整顿地方,"厚农桑、修武备"直指民生。当这份奏章呈上御案时,宋仁宗正对着边关急报发愁——西夏元昊又攻陷了清远军,守将王仲宝战死沙场。

"范爱卿,你说要裁撤三成冗官,可这牵涉到多少朝臣家族?"仁宗将奏章放在案头,目光落在"减徭役"那栏。范仲淹上前一步:"陛下,如今全国在籍官吏四万二千人,是唐代的三倍。但真正办事的不足三成,其余皆在吃空饷。若能精简机构,省下的钱粮足够修缮全国主要河道。"

殿试放榜那日,汴京街头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状元不是吟诗作对的才子,而是个能造水车的扬州举子。榜眼是个精通算术的晋阳商人,探花则是曾参与治理黄河的滑州老河工。当三人骑着高头大马游街时,街边茶楼里突然爆发出欢呼——原来范仲淹推行的"贡举新制"规定,凡有实用技艺者均可参加科举,不再局限于诗文策论。

工部衙门里,新任的河渠使李允则正在清点库存。当他打开尘封二十年的库房时,堆积如山的铁锹早已锈蚀,崭新的麻袋被老鼠啃得千疮百孔。"把这些都拉去熔了重造。"李允则对属下说,"再从兵部调三百工匠,明日开始疏浚汴河。"

秋收时节,范仲淹再次来到汴河码头。眼前的景象让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二十艘满载粮食的漕船正依次通过新修的船闸,岸边堆着成山的麻袋,工人们喊着号子将货物装上马车。远处,数百名工匠正在加固堤坝,新栽的柳树在秋风中摇曳。

"大人您看!"富弼指着河对岸兴奋地说。那里原本是片荒地,如今却盖起了整齐的屋舍,炊烟袅袅升起。一个船工跑过来跪下:"多谢范大人!自从河道疏通,我们的工钱涨了三成,家里终于能吃上白面馍了。"

这年冬天,朝廷颁布《庆历新政》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废弃的官道重新铺上青石,荒芜的农田得到深耕,停工多年的铸钱监又响起了叮当声。史书记载:"是岁,河渠通,仓廪实,百废俱兴。"

然而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次年春天,当范仲淹正在视察郑州水利工程时,快马送来一封弹劾奏章。参他的官员足有二十七人,罪名从"专权擅政"到"结党营私"无所不包。仁宗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范卿,你回邓州养病吧。"

离京那日,汴河两岸站满了送行的百姓。有个老河工捧着新铸的铁锹跪在道旁:"范大人,这是我们用疏浚河道剩下的铁料打的,您带上做个纪念。"范仲淹接过还带着余温的铁锹,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难民营见到的断秤杆。他解下腰间玉佩递给老者:"用这个换你的铁锹,可好?"

马车驶出城门时,富弼掀开车帘回望。只见汴河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百舸争流,千樯林立"的盛世图景。他轻声问:"大人,新政真的要停了吗?"范仲淹抚摸着怀中的铁锹:"你看这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器。改革也是如此,今日停下的,终有一日会继续。"

十年后,当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特意在庆历四年条下加注:"是岁,范仲淹行新政,虽半途而废,然河渠通、陂塘兴、学校立,实开万世之利。"而那个由断秤杆变成的铁锹,最终被范家后人供奉在祠堂里,成为见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的重要信物。

关键词:范仲淹、庆历新政汴河治理、百废俱兴、改革兴衰

简介:本文以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为背景,通过疏浚汴河、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等具体事件,生动展现了"百废俱兴"这一成语的形成过程。文章既刻画了改革者力挽狂澜的壮志,也揭示了旧势力阻挠的困境,最终通过新政虽止犹兴的结局,诠释了改革精神的永恒价值。

《百废俱兴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