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口腔科学 > 《口腔预防保健》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专业

《口腔预防保健》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专业

含意俱未申 上传于 2023-09-19 07:05

口腔预防保健》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核心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口腔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性;2)掌握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早期干预方法;3)具备开展社区口腔健康宣教的能力;4)形成全科医学视角下的口腔健康管理思维。课程融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知识,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现代医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总学时48)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8学时)

1. 牙体解剖与功能:牙列分类、牙体形态学特征、牙周组织结构

2. 口腔生理功能:咀嚼系统生物力学、唾液分泌与缓冲作用

3. 年龄相关变化:乳恒牙交替规律、老年口腔生理改变

案例分析:通过3D牙列模型演示咬合关系异常的生物力学影响

(二)口腔流行病学与统计学(6学时)

1. 常见疾病分布特征:龋病、牙周病的地域差异与人群分布

2. 风险评估模型:CARIOLOGY龋病风险评估系统应用

3. 调查方法: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指数牙选择原则

实践操作:分组完成社区龋病调查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模拟

(三)龋病预防体系(10学时)

1. 致病机制:三联因素理论(宿主、细菌、食物)

2. 预防策略:

- 社区水氟化工程(剂量控制标准0.7ppm)

- 窝沟封闭技术(材料选择与操作规范)

- 抗菌剂应用(氯己定含漱液使用指征)

3. 行为干预:

- 巴斯刷牙法标准流程演示

- 牙线使用时机与技巧

- 含氟牙膏选择指南(1000-1500ppm标准)

临床见习:观察儿童口腔科窝沟封闭操作流程

(四)牙周病预防管理(8学时)

1. 危险因素分析:吸烟、糖尿病、妊娠的协同作用

2. 菌斑控制:

- 改良Bass刷牙法临床效果验证

- 牙间隙刷选择标准(根据牙周袋深度)

3. 化学预防:

- 洗必泰凝胶局部应用方案

- 茶多酚提取物抑菌机制研究进展

案例讨论:分析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综合管理方案

(五)口腔黏膜病预防(4学时)

1. 癌前病变识别:白斑、红斑的临床分型标准

2. 致癌因素防控:

- 嚼槟榔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解读

- HPV疫苗接种对口腔癌的预防价值

3. 创伤性溃疡处理:义齿性口炎的调整原则

(六)特殊人群口腔保健(6学时)

1. 孕产妇:

- 妊娠期龈炎的激素影响机制

- 四环素类药物的致畸风险窗口期

2. 老年人:

- 根面龋预防的氟化物应用方案

- 义齿清洁维护标准流程

3. 残障人士:

- 脑瘫患儿口腔清洁辅助器具选择

- 智力障碍患者的行为诱导技巧

(七)口腔健康促进(6学时)

1. 健康传播理论:知信行模式在口腔宣教中的应用

2. 社区干预项目设计:

- 学龄前儿童涂氟项目实施流程

- 老年活动中心口腔检查站设置规范

3. 新媒体应用:

- 短视频平台科普内容创作要点

- 线上问诊系统的口腔筛查功能开发

三、教学方法创新

1.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数字化牙体模型进行龋损进展模拟

2. 标准化病人(SP)训练:模拟牙周病问诊场景

3. 跨学科案例讨论:结合内分泌科病例分析糖尿病对口腔的影响

4. 服务学习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口腔筛查志愿服务

四、考核评价体系

1. 形成性评价(40%):

- 课堂参与度(案例讨论表现)

- 实践操作考核(窝沟封闭、刷牙法演示)

- 小组项目报告(社区干预方案设计)

2. 终结性评价(60%):

- 理论考试(含流行病学统计计算题)

- OSCE多站考核(包含医患沟通场景)

五、教学资源建设

1. 教材选用:《口腔预防医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数字资源:

-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

- 中华口腔医学会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3. 实践基地:

- 附属医院口腔预防科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

六、课程特色与改革方向

1. 医防融合:将口腔预防纳入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2. 精准预防:开发基于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化预防方案

3. 智慧医疗:探索AI影像识别在早期龋检测中的应用

4. 文化适配:针对不同民族饮食习惯制定特色保健方案

关键词:口腔预防保健、临床医学教育龋病预防牙周健康、医防融合、全科医学、健康促进

简介:本文系统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口腔预防保健课程体系,涵盖口腔解剖生理、流行病学调查、龋病与牙周病预防、特殊人群保健及健康促进等内容。通过48学时理论实践结合教学,培养医学生具备口腔疾病三级预防能力,强调医防融合与全科思维,融入虚拟仿真、标准化病人等创新教学方法,配套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体系,为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