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100题

中医基础理论100题

玛丽一世 上传于 2021-06-05 06:45

《中医基础理论100题》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基石,涵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100个典型问题,系统梳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中医知识框架。

一、阴阳五行学说(1-20题)

1. 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阳象征光明、温暖、活跃,阴象征黑暗、寒冷、静止。中医用阴阳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 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阴阳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例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阴阳内部又可再分阴阳,如背为阳中之阳,腹为阳中之阴。

3. 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通过"相生""相克"关系解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 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有哪些?

将人体五脏与五行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生克分析疾病传变,如肝病传脾(木乘土),治疗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 阴阳平衡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失衡则导致疾病。阳偏盛表现为热证,阴偏盛表现为寒证;阳偏衰表现为虚寒证,阴偏衰表现为虚热证。治疗原则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6.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区别是什么?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如木乘土;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如木侮金。相乘是"太过"所致,相侮是"反克"所致。

7. 阴阳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阴阳转化需具备"物极必反"的条件,即阴阳消长达到极值时发生质变。如寒极生热(高热昏迷),热极生寒(大汗亡阳)。转化过程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

8. 五行制化的含义是什么?

制化指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协调平衡。相生保证事物发展,相克维持事物稳定。如木生火、火生土保证能量传递,木克土、土克水防止过度发展,形成动态平衡。

9.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阴偏衰(阴虚)治以"阳病治阴",用滋阴法;阳偏衰(阳虚)治以"阴病治阳",用补阳法。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金匮肾气丸治肾阳虚。

10. 五行在诊法中的应用如何体现?

通过面色、声音、脉象等五色、五声、五脉对应五行。如青色属木主肝病,赤色属火主心病;呼声高亢属木,笑声爽朗属火;弦脉属木,洪脉属火。

(后续10题省略具体内容,涵盖阴阳互根、五行母子相及、阴阳自和等)

二、藏象学说(21-40题)

21. 藏象的概念是什么?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通过观察外在表现推断内在脏腑功能,形成"以象测藏"的认知模式。

2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脏腑功能。

23. 肺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肺为华盖,位高居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全身,肃降将浊液下输膀胱。

24.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运化水谷: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脾失运化可导致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25. 肝的疏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分泌胆汁助消化;调畅情志:维持情绪稳定;调节生殖:促进排卵和精子生成。

26. 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主水,主持水液代谢;肾主纳气,协助肺呼吸。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

27.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什么?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饮食入胃后,经六腑传化排泄,形成"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节律。

28. 奇恒之腑的特点是什么?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其中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29. 心与肝的关系如何体现?

心主血,肝藏血,共同维持血液运行;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共同调节情志。心血不足可致肝血亏虚,肝火上炎可扰心神。

30. 脾与肾的关系在病理上如何表现?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虚可致肾虚(如久泻伤肾),肾虚可致脾虚(如命门火衰致五更泻),形成"脾肾两虚"证。

(后续10题涵盖肺与脾、肝与脾、肾与肺等脏腑关系)

三、经络学说(41-60题)

41. 经络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和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42.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

43.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不隶属于十二脏腑,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溢蓄经气的作用。如督脉总督阳经,任脉总任阴经。

44.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调节阴阳平衡;传导感应,传递信息。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

45. 腧穴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腧穴分十四经穴(361个)、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阿是穴(无固定位置,以压痛点为穴)。十四经穴是治疗主体。

46. 特定穴的类别及意义是什么?

特定穴包括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如合穴主治腑病,背俞穴主治脏病。

47. 经络学说在诊断中的应用如何体现?

通过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推断病变经络。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腰部,背痛可考虑膀胱经病变;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面颊部,面痛可考虑大肠经病变。

48. 经络学说在治疗中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针灸选穴,如"病在上,取之下"(头痛取足三里);指导药物归经,如柴胡归肝胆经治少阳病;指导推拿按摩,沿经络走向操作。

49.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什么?

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异名阴经在胸腹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

50. 经络的气血盛衰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十二经脉气血随时间变化而盛衰。如寅时(3-5点)肺经气血最盛,卯时(5-7点)大肠经气血最盛,治疗时可选气血旺盛之时。

(后续10题涵盖经络病机、经脉别论等)

四、病因病机学说(61-80题)

6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外感性(从口鼻、皮毛侵入)、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地域性(如西北多燥病)、相兼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转化性(如寒邪入里化热)。

6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主动,易袭阳位。致病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痛(行痹)、皮肤瘙痒(风疹)、突发眩晕(风痰上扰)等。

63. 寒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拘急。致病表现为恶寒、脘腹冷痛、关节屈伸不利等。

64. 湿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黏滞,趋下。致病表现为头身困重、大便黏腻、带下量多等。

65.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致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出血、痈肿等。

66.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影响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多发为情志病。

67. 饮食失宜的致病形式有哪些?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食物污染)、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酒类偏嗜)。如过食辛辣致口疮,过食生冷致腹痛。

68. 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耗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伤肾);过逸包括体力过逸(气机不畅)、脑力过逸(思维迟钝)。

69. 痰饮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阻滞气血运行(如痰阻经络致半身不遂);影响水液代谢(如痰饮停胃致呕吐);易于蒙蔽心神(如痰迷心窍致癫狂);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70. 瘀血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疼痛(刺痛、固定不移);肿块(青紫肿胀);出血(色紫暗有块);舌象(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结代)。

(后续10题涵盖病机总纲、阴阳失调病机等)

五、诊法与辨证(81-100题)

81. 望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望舌(舌质、舌苔)、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

82. 望色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湿证、虚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如面色萎黄为脾虚,面黑干焦为肾阴虚。

83. 闻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听声音(语音、呼吸、咳嗽、呃逆、嗳气)和嗅气味(病体气味、排出物气味)。如语声高亢有力为实证,语声低微无力为虚证;口臭为胃热,腥臭痰为肺痈。

84. 问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职业)、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问诊时需态度和蔼,避免暗示,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85. 十问歌的内容是什么?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86. 切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环境安静,患者体位舒适;医生手指自然弯曲,指力均匀;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左右对比,上下对比。如脉象浮主表证,沉主里证。

87. 八纲辨证的内容是什么?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辨病位深浅,寒热辨病性,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如发热恶寒为表热证,畏寒肢冷为里寒证。

88. 气血津液辨证的常见证型有哪些?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陷证(内脏下垂)、气滞证(胀痛)、气逆证(咳嗽喘息)、血虚证(面色苍白)、血瘀证(刺痛)、血热证(出血)、津液不足证(口干)、水停证(水肿)。

89. 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通过分析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确定病位病性。如心悸失眠为心病,胁痛黄疸为肝病,腹胀便溏为脾病,咳嗽气喘为肺病,腰膝酸软为肾病。

90. 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将外感病分为太阳病(表证)、阳明病(里热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太阴病(里虚寒证)、少阴病(心肾虚衰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后续10题涵盖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

简介:本文通过100个典型问题系统梳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涵盖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诊法与辨证五大板块,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中医知识框架,理解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