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教而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教而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思想家 上传于 2022-03-01 17:23

《不教而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鲁国都城曲阜的城墙上爬满青苔,护城河的水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城内,孔子端坐在杏坛之下,面前围坐着七十二位弟子,他们或执简或捧书,神情专注。此时,一位身着麻衣的弟子匆匆从门外跑来,衣袂沾满尘土,脸上带着焦急之色。

“夫子!”那弟子喘着粗气,双手捧着一卷竹简,“城外三十里,有农夫因未缴新税被官兵抓走,其家眷哭倒在田埂上,说官府未提前告知税制变更,便直接抓人问罪。”

孔子闻言,手中握着的麈尾微微一颤,竹简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缓缓起身,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城墙,看到了城外那片被战火与苛政摧残的土地。良久,他轻叹一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此等行径,非仁政也。”

这句话,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弟子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子路眉头紧锁,握紧了腰间的佩剑:“夫子,若遇此等暴政,当以何策应对?”孔子转身,目光如炬:“子路,武力非解决之道。为政者当以教化为先,使民知礼义、明法度,而后以刑辅之。若不教而诛,犹不教而杀,非仁也。”

此时,门外又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位老农踉跄而入,衣衫褴褛,脸上满是泪痕。他跪倒在地,泣声道:“孔夫子,小民本以耕种为生,今年官府突然增收‘田亩税’,未提前告知,便派兵来收。小民交不出,便被抓走,家中老小如何生存啊!”

孔子闻言,神色凝重。他扶起老农,轻声安慰:“老丈莫急,且将此事细细道来。”老农擦了擦眼泪,道:“前日,官府贴出告示,说今年要增收田亩税,每亩多收一石谷。可小民等农夫,从未见过如此告示,也无人解释。今日,官兵突然上门,说若不交税,便以抗税论处,抓走数人。”

孔子听罢,转身对弟子们说:“诸位,此乃‘不教而杀’之典型也。官府未先教育百姓知晓新税制,未给予时间准备,便直接抓人问罪,此非仁政,乃暴政也。”

子贡上前一步,问道:“夫子,那如何才能避免此等暴政?”孔子沉吟片刻,道:“为政者,当以‘教’为先。税制变更,当提前公告,派员解释,使民知其所以然。若民有疑问,当耐心解答,不可强压。待民知晓后,再行征税,如此,方为仁政。”

此时,门外又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位身着官服的使者匆匆而来,手中捧着一卷黄绫。他下马后,径直走到孔子面前,躬身行礼:“孔夫子,鲁君有命,请夫子入宫议政。”

孔子微微颔首,整理衣冠,随使者入宫。宫中,鲁君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见孔子到来,起身相迎:“孔夫子,今日城外之事,朕已听闻。此等暴政,实非朕本意,乃下臣所为。朕欲请教夫子,如何才能避免此等事再次发生?”

孔子躬身行礼,道:“鲁君仁明,此乃鲁国之福。为避免‘不教而杀’之事,臣以为,当行三策:一曰‘教’,税制变更,当提前公告,派员解释,使民知其所以然;二曰‘戒’,官府行事,当有章可循,不可随意变更,使民有准备;三曰‘仁’,为政者当以仁心待民,不可强压,不可滥杀。”

鲁君听罢,沉思良久,道:“夫子所言极是。朕即刻下令,命各官署严格执行,不得再犯。”

数日后,鲁国各地张贴出新的告示,详细解释了税制变更的原因与具体内容,并派员到各村各户进行讲解。农夫们得知后,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准备税粮。官府也未再抓人问罪,而是耐心指导农夫如何缴纳税粮。

此事传开后,孔子“不教而杀”的言论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纷纷称赞孔子仁政爱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然而,孔子的仁政理念并未在所有国家都得到贯彻。在齐国,齐景公也曾面临类似的困境。齐国当时税制繁重,百姓苦不堪言。齐景公欲减轻税负,却遭大臣反对。他们认为,减轻税负会导致国库空虚,影响国家稳定。

齐景公为此苦恼不已,便派晏子前往鲁国,向孔子请教。晏子至鲁,见孔子于杏坛之下,周围弟子环绕,气氛融洽。晏子躬身行礼,道:“孔夫子,齐君有难,欲减轻税负,却遭大臣反对。君欲请教夫子,如何才能既减轻百姓负担,又不影响国家稳定?”

孔子微微一笑,道:“晏子,此非难事。为政者当以‘教’为先,以‘仁’为本。税制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此非长久之计。君可先教育大臣,使之知晓减轻税负之益处,如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人口、繁荣市场等。待大臣知晓后,再行减轻税负之策,如此,方能两全其美。”

晏子听罢,恍然大悟。他谢过孔子,返回齐国,将孔子之言告知齐景公。齐景公听后,大为赞赏,立即召集大臣,详细解释减轻税负之益处。大臣们听后,纷纷表示支持。

不久,齐国税制得到改革,百姓负担减轻,农业得到发展,市场繁荣起来。齐景公也因此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更加稳定。

然而,并非所有统治者都能理解孔子的仁政理念。在楚国,楚昭王曾因一时之怒,下令处死一位未按时缴纳税粮的官员。此事传到孔子耳中,他深感痛心。

孔子对弟子们说:“楚昭王此举,乃‘不教而杀’也。那官员未按时缴纳税粮,或因家中突发变故,或因对税制不甚了解。楚昭王未先调查原因,未给予解释机会,便直接处死,此非仁政,乃暴政也。”

子夏问道:“夫子,那如何才能避免此等事再次发生?”孔子沉吟片刻,道:“为政者当以‘仁’为本,以‘教’为先。遇事当先调查原因,给予解释机会,不可妄下结论。若官员有错,当以教育为主,刑罚为辅。如此,方能减少冤案,维护社会公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仁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不教而杀”的暴政只会激起民怨,导致国家动荡。而“教而后诛”的仁政,则能使民知礼义、明法度,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在孔子晚年,他周游列国,传播仁政理念。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解释“不教而杀”的危害,以及“教而后诛”的益处。他的言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与支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如今,“不教而杀”已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先不进行教育或告诫,就加以惩罚的行为。它提醒着为政者,要以仁政爱民为本,以教化为先,不可妄用刑罚,以免激起民怨,导致国家动荡。

而孔子的仁政理念,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治国之路。它告诉我们,为政者当以仁心待民,以教化为先,以法律为辅,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不教而杀、孔子、仁政理念、教化、暴政、税制变更、楚昭王、齐景公

简介:本文讲述了“不教而杀”这一成语的典故与出处,通过孔子与弟子、鲁君、晏子、楚昭王、齐景公等人的对话与事件,展现了孔子仁政理念的核心——以教化为先、以仁心待民,批评了“不教而杀”的暴政行为,强调了教化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不教而杀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