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速记络穴口诀

速记络穴口诀

弗洛伊德 上传于 2021-11-15 17:21

《速记络穴口诀》

一、络穴理论溯源与临床意义

络穴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载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其理论体系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形成"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的核心认知。络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共十五穴,具有沟通表里经脉、调节气血运行、治疗表里两经病症的独特功能。现代研究证实,络穴区域皮肤电阻值显著低于周围组织,提示其作为经络敏感点的生物学特性。临床中,络穴常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神经功能失调及内脏疾病,如列缺治咳嗽、丰隆降血脂等,均体现其"一络通两经"的治疗优势。

二、十五络穴定位速记体系

(一)手太阴络穴列缺

定位口诀:桡骨茎突上,腕横纹一点五,两筋间凹陷。取穴时令患者掌心向胸,虎口交叉,食指尖所达桡骨茎突上方凹陷处即为本穴。解剖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深层分布桡神经浅支。临床主治咳嗽、气喘、头痛项强,配合照海治咽喉肿痛,配合丰隆化痰止咳。

(二)手阳明络穴偏历

定位口诀:阳溪曲池连,三寸取偏历,腕背横纹上。在腕背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局部解剖可见头静脉、桡神经浅支。功能主治鼻衄、耳鸣、齿痛,配合太渊治肺系疾病,配合翳风治耳聋。

(三)足阳明络穴丰隆

定位口诀:外踝尖上八,犊鼻下六寸,腓骨前缘取。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深层腓深神经。作为化痰要穴,主治咳嗽痰多、癫狂痫证,配合中脘治胃痛,配合曲池降血压。

(四)足太阴络穴公孙

定位口诀:足大趾内侧,第一跖骨基,赤白肉际处。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局部解剖可见足背静脉网、隐神经分支。功能主治胃痛、呕吐、腹痛,配合内关治心胸痛,配合天枢治泄泻。

(五)手少阴络穴通里

定位口诀:腕横纹上一,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凹陷。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深层前臂内侧皮神经。主治心悸、怔忡、暴喑,配合神门治失眠,配合内关治胸痹。

(六)手太阳络穴支正

定位口诀:阳谷小海连,五寸取支正,尺骨鹰嘴下。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局部解剖可见头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功能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配合养老治肘臂痛,配合后溪治落枕。

(七)足太阳络穴飞扬

定位口诀:承山外踝连,七寸取飞扬,腓肠肌外缘。承山穴外下方1寸,昆仑直上7寸。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外侧头,深层胫神经。主治头痛、鼻塞、腰腿痛,配合委中治腰痛,配合承山治痔疮。

(八)足少阴络穴大钟

定位口诀:太溪内踝后,跟腱前凹陷,赤白肉际处。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前缘。局部解剖可见胫后动脉、胫神经。功能主治咳血、气喘、便秘,配合太溪治肾虚证,配合照海治失眠。

(九)手厥阴络穴内关

定位口诀:腕横纹上二,掌长肌腱间,桡侧腕屈肌。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深层正中神经。主治心痛、胸闷、呕吐,配合公孙治胃痛,配合神门治失眠。

(十)手少阳络穴外关

定位口诀:腕背横纹上二,尺桡骨之间,指总伸肌腱。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局部解剖可见头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功能主治热病、头痛、耳鸣,配合阳陵泉治胁痛,配合后溪治落枕。

(十一)足少阳络穴光明

定位口诀:外踝尖上五,腓骨前缘取,阳陵泉直下。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深层腓浅神经。主治目赤肿痛、夜盲、乳痈,配合风池治头痛,配合肝俞治目疾。

(十二)足厥阴络穴蠡沟

定位口诀:内踝尖上五,胫骨内侧面,中点取蠡沟。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局部解剖可见大隐静脉、隐神经。功能主治月经不调、睾丸肿痛、小便不利,配合三阴交治妇科病,配合太冲治疝气。

(十三)任脉络穴鸠尾

定位口诀:剑突下寸半,腹白线上取,胸骨柄末端。胸骨体下端,剑突下0.5寸。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深层胸骨剑突。主治癫狂痫证、心痛、呕吐,配合中脘治胃痛,配合膻中治胸闷。

(十四)督脉络穴长强

定位口诀:尾骨端下五,骶管裂孔取,俯卧位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局部解剖可见肛门外括约肌、尾骨神经。功能主治泄泻、便秘、腰骶痛,配合命门治腰痛,配合百会治脱肛。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定位口诀:侧胸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周身疼痛取。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深层胸长神经。主治胸胁痛、全身疼痛、气喘,配合内关治心绞痛,配合膻中治胸闷。

三、络穴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

(一)表里经配伍法

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如手太阴络穴列缺配手阳明经合谷治外感头痛,足阳明络穴丰隆配足太阴经阴陵泉治痰湿内阻。临床统计显示,表里经配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效率达82.3%,显著高于单一经脉取穴。

(二)原络配穴

将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络穴配伍,如手少阴原穴神门配手太阳络穴支正治心悸失眠,足厥阴原穴太冲配足少阳络穴光明治目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证实,该配伍法可显著激活边缘系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三)特定病证配伍

1. 呼吸系统疾病:列缺配肺俞、尺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91.2%

2. 消化系统疾病:公孙配中脘、足三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显效率85.7%

3. 神经系统疾病:通里配神门、内关,治疗失眠症睡眠质量改善率78.6%

4. 运动系统疾病:飞扬配委中、承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缓解率89.4%

四、络穴现代研究进展

(一)生物物理学特性

红外热像仪检测显示,络穴区域温度较周围组织高0.3-0.5℃,提示其代谢活跃特性。电阻测定仪测量表明,络穴处皮肤电阻值平均为150kΩ,显著低于非穴位区的300kΩ,符合经络低电阻特性。

(二)神经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研究证实,93%的络穴分布有浅表神经分支,如列缺穴有桡神经浅支通过,丰隆穴有腓浅神经分布。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络穴可激活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及小脑等多部位神经网络。

(三)临床疗效评价

系统评价纳入126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显示络穴治疗慢性疼痛的效应量(ES)为1.23(95%CI 0.98-1.48),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ES为0.87(95%CI 0.65-1.09),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五、络穴记忆口诀与学习方法

(一)分部记忆法

将十五络穴按部位分为上肢部(列缺、偏历、通里、支正、内关、外关)、下肢部(丰隆、公孙、飞扬、大钟、光明、蠡沟)、躯干部(鸠尾、长强、大包),结合解剖标志进行定位。

(二)功能归类法

按治疗功能分类记忆:化痰要穴(丰隆)、安神要穴(通里、内关)、通便要穴(大钟)、止痛要穴(飞扬)、调经要穴(蠡沟)等,强化功能与穴位对应关系。

(三)歌诀记忆法

创作速记歌诀:

"肺络列缺连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络通里小肠支,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三焦外,胆络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脾之大络名大包。"

配合手势记忆法,如伸出左手表示阳经络穴,右手表示阴经络穴,通过肢体动作强化记忆。

关键词:络穴、十五络穴、定位口诀、表里经配伍、原络配穴、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记忆方法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针灸学中十五络穴的定位方法、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揭示络穴的生物学特性,提供速记口诀与高效学习方法,为针灸临床与教学提供实用参考。

《速记络穴口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