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教学设计(精选15篇)之幼儿园综合活动教案
一、设计意图
《猫和老鼠》作为经典动画IP,其夸张的肢体动作、鲜明的角色对比和幽默的情节冲突,符合3-6岁幼儿对动态事物的观察兴趣。本教案以"追逐游戏"为核心,通过角色扮演、音乐律动、故事创编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协作意识及创造性思维,同时渗透安全教育(如奔跑时注意避让),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目标。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猫和老鼠的体型差异与行为特点,能区分"追逐者"与"躲藏者"的角色特征。
2. 技能目标:通过肢体模仿、音乐游戏提升身体协调性,能根据指令快速切换动作。
3.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增强规则意识与抗挫能力。
三、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猫和老鼠头饰(各10个)、尾巴道具(毛绒条制作)
- 音乐《胡桃夹子》片段、《猫和老鼠》主题曲
- 障碍物(软垫、拱形门)、"奶酪"模型(黄色海绵球)
- 动画片段剪辑(3分钟无对白版)
2. 经验准备:
- 幼儿已掌握"快跑""慢走""蹲下"等基础动作指令
- 观看过《猫和老鼠》动画,对角色有初步认知
3. 环境布置:
- 教室划分为"老鼠洞"(区域角)、"厨房"(中央区)、"花园"(外围)
- 地面贴箭头指示路线,墙面张贴角色海报
四、活动过程(总时长40分钟)
(一)情境导入:动画激趣(5分钟)
1. 播放剪辑后的动画片段,引导幼儿观察:
- "汤姆猫的爪子为什么抓不到杰瑞?"(体型大、动作慢)
- "杰瑞是怎么逃跑的?"(钻洞、利用工具)
2. 提问互动:
- "如果你是小老鼠,会怎么躲猫?"(鼓励用动作演示)
- "猫和老鼠可以成为朋友吗?"(引发情感讨论)
(二)核心活动:游戏化学习(25分钟)
1. 角色体验游戏《猫鼠大作战》
(1)分组与规则说明:
- 10名幼儿戴猫头饰,10名戴老鼠头饰
- 猫:在"厨房"区追逐老鼠,触碰即"抓住"
- 老鼠:需从"老鼠洞"出发,绕过障碍物取"奶酪",返回洞中即得分
(2)教师示范:
- 猫:弓背、伸爪、踮脚尖走路
- 老鼠:蜷缩身体、快速小碎步、突然停顿
(3)三轮游戏循环:
- 第一轮:无音乐自由追逐
- 第二轮:播放《胡桃夹子》进行曲,根据节奏快慢调整速度
- 第三轮:增加"陷阱"(突然响铃需冻结3秒)
2. 音乐律动《猫鼠变变变》
(1)听音乐分辨角色:
- 低沉鼓点→猫走路(踮脚、挥爪)
- 轻快弦乐→老鼠跳跃(弹跳、转圈)
(2)集体创编动作:
- 分组设计"猫生气跺脚""老鼠得意拍手"等特色动作
- 跟随完整音乐进行角色轮换表演
3. 故事创编《猫鼠的新故事》
(1)小组讨论:
- "如果猫和老鼠一起合作,会发生什么?"(如共同搭积木、分享食物)
- "怎样让猫抓不到老鼠?"(提供工具:弹弓、滑梯)
(2)情景表演:
- 每组用道具布置场景,演绎自编故事
- 教师用手机录制并回放,引导幼儿评价"哪里最有趣"
(三)总结延伸(10分钟)
1. 规则回顾:
- "游戏时怎样保护自己不摔倒?"(控制速度、观察周围)
- "被抓住的小老鼠可以怎么做?"(等待下一轮、帮助队友)
2. 情感升华:
- 展示幼儿合作照片,强调"朋友比输赢更重要"
- 发放"友谊贴纸",鼓励与对手拥抱
3. 家庭任务:
- 与家长共读《猫和老鼠》绘本,记录一句最喜欢的台词
- 用废旧材料制作"猫鼠道具"(如纸箱老鼠洞)
五、活动评价
1. 过程性评价:
-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速度、角色代入感
- 记录创编故事时的语言表达与想象力
2. 成果性评价:
- 完成度:能否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指定动作
- 创新性:故事创编是否包含独特情节
3. 反思调整:
- 根据幼儿体能调整追逐时间(建议每轮不超过3分钟)
- 对胆小幼儿提供"安全员"角色(举旗提示危险)
六、安全预案
1. 场地检查:移除尖锐物品,软垫边缘包裹防撞条
2. 人员配置:主班教师组织游戏,配班教师定点监护
3. 应急处理:准备冰袋、创可贴,教授"摔倒时双手护头"方法
七、教案特色
1. 多模态学习:融合视觉(动画)、听觉(音乐)、动觉(游戏)三重刺激
2. 差异化设计:提供头饰颜色区分难度(红猫/蓝猫速度不同)
3. 文化渗透:通过角色对话自然引入"分享""合作"等社会性主题
关键词:猫和老鼠、幼儿园教案、角色扮演、音乐律动、故事创编、安全教育、反应能力、协作意识、动画IP、游戏化学习
简介:本教案以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为载体,设计包含角色体验、音乐律动、故事创编的综合性活动。通过40分钟游戏化教学,实现幼儿身体协调性、规则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多重发展,同时融入安全教育与社会性培养,形成"玩中学"的完整教育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