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法学论文 > 论环境犯罪的严格责任

论环境犯罪的严格责任

FixedFox 上传于 2021-10-28 11:59

论环境犯罪的严格责任

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犯罪的治理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议题。传统刑法理论中过错责任原则在应对环境犯罪时存在局限性,严格责任制度的引入为环境犯罪的惩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严格责任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其在环境犯罪领域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严格责任在我国环境刑法中的构建路径,旨在完善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系,有效遏制环境犯罪行为。

关键词:环境犯罪、严格责任、过错责任原则、必要性、可行性、构建路径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形态,其危害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传统的刑法理论和责任制度在应对环境犯罪时显得力不从心。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但在环境犯罪中,行为人往往利用科技手段和复杂的生产流程来掩盖其主观过错,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从而影响对环境犯罪的有效惩治。严格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责任制度,不要求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将严格责任引入环境犯罪领域,有助于突破传统责任制度的局限,提高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

二、严格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严格责任的概念

严格责任,又称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犯罪领域,不要求控方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即构成犯罪并应承担刑事责任。严格责任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最初主要适用于一些公共福利犯罪,如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环境污染犯罪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视,严格责任制度逐渐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发展。

(二)严格责任的理论依据

1. 公共政策需要

环境犯罪往往涉及广泛的公共利益,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有效保护公共利益,防止环境犯罪的发生,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法律措施。严格责任制度能够降低控方的证明难度,提高对环境犯罪的定罪率,从而起到威慑潜在犯罪人的作用,符合公共政策的要求。

2. 风险防控理论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风险,环境风险就是其中之一。环境犯罪行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严格责任制度强调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通过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促使行为人采取更加谨慎的措施,避免环境风险的发生,体现了风险防控的理念。

3. 证明困难问题

在环境犯罪中,由于环境损害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及科技手段的限制,控方往往难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例如,在一些大气污染或水污染案件中,要确定污染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心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严格责任制度避免了控方在证明行为人主观过错方面的困难,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环境犯罪适用严格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 有效惩治环境犯罪

传统过错责任原则下,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往往因难以证明行为人主观过错而受到限制。许多环境犯罪行为人利用法律漏洞,逃避刑事责任的追究。严格责任制度的引入,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损害,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都应承担刑事责任,从而提高了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力度。

2. 强化环境刑法预防功能

环境犯罪的预防比惩治更为重要。严格责任制度通过提高环境犯罪的成本,对潜在的环境犯罪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促使其在从事可能危害环境的行为时更加谨慎,从而有效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与过错责任原则相比,严格责任制度更注重对犯罪行为的预防,符合环境刑法的立法目的。

3. 适应环境犯罪特点

环境犯罪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行为人在实施环境犯罪行为时,往往采取隐蔽的手段,其危害结果可能在较长时间后才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控方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非常困难的。严格责任制度不依赖于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证明,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犯罪的特点,确保对环境犯罪的有效打击。

(二)可行性

1. 符合刑法基本原则

严格责任制度并不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严格责任不要求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在适用严格责任时,仍然可以对行为人的主观情况进行考虑,如行为人是否具有合法的抗辩事由等。同时,严格责任制度也遵循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通过对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规定,确保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 国内外立法实践的支持

在英美法系国家,严格责任制度在环境犯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美国许多州的环境法律中都规定了严格责任条款,对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人追究严格的刑事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传统上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但也有一些国家在环境刑法中引入了类似严格责任的制度。我国在一些环境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体现了严格责任的思想。这些国内外立法实践为在我国环境刑法中适用严格责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司法实践的需要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按照传统过错责任原则处理环境犯罪案件遇到了诸多困难。严格责任制度的引入,能够为司法机关提供更加明确的定罪标准,提高司法效率,更好地解决环境犯罪案件中的证明难题,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四、严格责任在我国环境刑法中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严格责任的适用范围

严格责任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犯罪,而应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适用于那些危害严重、证明困难且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环境犯罪行为,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等。通过明确适用范围,避免严格责任的滥用,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规定合理的抗辩事由

为了保障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在适用严格责任时,应规定合理的抗辩事由。例如,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已经采取了合理的预防措施,但由于不可抗力或第三人的过错导致环境损害的发生,可以免除或减轻其刑事责任。抗辩事由的规定能够平衡严格责任的严格性与公平性,使严格责任制度更加完善。

(三)完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

因果关系是认定环境犯罪的重要依据。在严格责任制度下,虽然不要求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但仍需明确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完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采用科学的证明方法,如疫学因果关系理论、间接反证法等,降低控方的证明难度,同时确保因果关系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四)合理设置刑罚

在适用严格责任时,应合理设置刑罚。刑罚的设置应与环境犯罪的危害程度相适应,既要体现对环境犯罪的严厉打击,又要避免刑罚过重。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刑罚方式,如罚金刑、资格刑等,增强刑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环境犯罪的严峻形势对传统刑法责任制度提出了挑战,严格责任制度的引入为环境犯罪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严格责任在环境犯罪领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它能够有效惩治环境犯罪,强化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适应环境犯罪的特点。在我国环境刑法中构建严格责任制度,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规定合理的抗辩事由,完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合理设置刑罚。通过完善严格责任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系,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本文聚焦环境犯罪治理难题,指出传统过错责任原则在应对环境犯罪时存在局限性。通过阐述严格责任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在环境犯罪领域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包括有效惩治犯罪、强化预防功能、适应犯罪特点以及符合刑法原则、有立法实践支持和司法实践需要等方面。进而探讨严格责任在我国环境刑法中的构建路径,如明确适用范围、规定抗辩事由、完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和合理设置刑罚等,旨在完善环境犯罪刑事责任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

《论环境犯罪的严格责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