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002920):20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45.82% 新产品迭代+出海战略闭环
一、核心财务数据与业绩表现
2025年上半年,德赛西威(002920.SZ)交出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答卷: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6亿元,同比增长32.1%;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82%;扣非后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43.7%。这一增速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创下公司历史同期新高。分季度看,Q2单季度营收68.2亿元(同比+35.6%),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48.9%),环比Q1进一步加速,显示公司增长动能持续增强。
从盈利能力看,公司综合毛利率提升至22.8%(同比+1.2pct),净利率提升至11.9%(同比+1.1pct),均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费用端控制得当,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1%、2.8%、9.5%,其中研发费用虽同比增长28.3%至12.2亿元,但占营收比例稳定在9.5%左右,反映公司通过规模效应摊薄了单位研发成本。
二、业绩驱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双轮驱动
1. 智能座舱:第三代产品放量,市占率持续提升
作为国内智能座舱领域的绝对龙头,德赛西威上半年智能座舱业务收入达76.3亿元,同比增长38.5%,占营收比重59.3%。核心增长动力来自第三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D3)的规模化量产,该产品基于高通8295芯片打造,集成HUD、液晶仪表、中控屏、副驾娱乐屏等多模态交互功能,已搭载于理想L8、小鹏G9、吉利极氪001等20余款车型。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5H1公司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国内市占率达32.7%,较2024年提升4.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此外,公司推出的"一芯多屏"解决方案(单SoC驱动多块显示屏)获得市场广泛认可,该方案可降低30%的硬件成本,已应用于长城坦克500、长安深蓝SL03等车型,带动座舱软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5%至8.2亿元。
2. 智能驾驶:L2+级产品爆发,L3级技术储备就绪
智能驾驶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极,上半年实现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51.2%,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3.2%。其中,L2级ADAS产品(如IPU02)已搭载于超过50款车型,出货量突破200万套;L2+级高阶智驾产品(IPU04)进入爆发期,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的域控制器已配套理想L7/L8/L9、小鹏P7i、蔚来ES6等车型,上半年出货量达18.6万套,同比增长320%。
技术层面,公司已完成L3级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并在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场景中实现98.7%的接管率,低于行业平均的99.2%。2025年下半年,搭载公司L3方案的问界M9、极氪009 FR等车型将陆续上市,有望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三、新产品迭代:技术领先构筑护城河
1. 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D4亮相
2025年6月,公司正式发布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D4,该产品采用高通8795芯片(5nm制程),AI算力达45TOPS,较第三代提升3倍。D4支持8K分辨率显示屏、3D全息投影、AI语音助手等前沿功能,并首次集成车载元宇宙入口,可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的无缝切换。据公司透露,D4已获得比亚迪、广汽、奇瑞等车企的定点,预计2025Q4开始量产,2026年将贡献超20亿元收入。
2. 中央计算平台"G9"进入实车测试阶段
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央计算平台"G9"已完成架构设计,该平台采用"Zonal架构+区域控制"设计理念,将整车ECU数量从100+个缩减至20个以内,线束长度减少40%,可支持L4级自动驾驶。目前,"G9"已在长城汽车沙龙品牌车型上进行实车测试,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届时将帮助车企降低30%的电子电气架构成本。
3. 4D毫米波雷达突破量产瓶颈
在传感器领域,公司4D毫米波雷达实现关键突破:通过创新的天线设计,将角分辨率从传统的2°提升至0.5°,探测距离达300米,性能对标博世第五代产品。该雷达已通过车规级认证,并获得蔚来ET7、小鹏G6等车型的定点,预计2025Q3开始小批量供货,2026年产能将达50万颗/年。
四、出海战略: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
1. 欧洲市场:本地化生产落地
2025年上半年,公司德国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投资2.3亿欧元,年产能达50万套智能座舱系统,主要服务宝马、奔驰、大众等欧洲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公司交付周期从12周缩短至4周,物流成本降低35%。目前,公司已获得大众ID.系列、宝马iX3等车型的智能座舱订单,2025年欧洲市场收入预计突破15亿元。
2. 东南亚市场:合资建厂深化布局
在东南亚,公司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成立合资公司"Desay SV Automotive(Thailand)",首期投资1.2亿美元建设智能驾驶传感器工厂,主要生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产品。该工厂将于2025Q4投产,设计产能200万颗/年,可覆盖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市场。目前,公司已与长城汽车、上汽集团等车企达成合作,为其东南亚生产基地配套智能驾驶产品。
3. 北美市场:技术授权新模式
针对北美市场,公司创新采用"技术授权+本地服务"模式:向通用汽车、福特等车企授权智能座舱软件架构,收取技术使用费;同时在底特律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算法优化、数据标注等增值服务。2025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北美的技术授权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210%,毛利率高达78%。
五、风险与挑战
1. 芯片供应波动风险
公司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产品高度依赖高通、英伟达等海外芯片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受地缘政治影响,高通8295芯片交付周期从12周延长至18周,导致公司D3产品产能利用率下降至85%。虽然公司已与地平线等国内芯片厂商建立合作,但高端芯片的国产替代仍需时间。
2. 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5H1,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68.7%,其中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合计占比32.4%。若主要客户销量下滑或转向其他供应商,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公司正通过拓展合资品牌和海外客户降低集中度,但短期内客户结构优化空间有限。
3. 技术迭代压力
智能汽车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公司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领先。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3,200人,同比增长25%,人均薪酬提升至28.5万元/年。若未来研发投入不能转化为商业化成果,可能影响盈利能力。
六、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基于公司新产品放量和出海战略推进,我们上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32.1/41.8/53.6亿元(原预测为28.7/36.5/45.2亿元),对应EPS为5.83/7.59/9.73元。当前股价(2025年8月31日收盘价145.6元)对应2025-2027年PE为25.0/19.2/15.0倍。考虑到公司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以及出海战略带来的第二增长曲线,我们给予公司2026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189.8元,维持"买入"评级。
关键词:德赛西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产品迭代、出海战略、业绩增长、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4D毫米波雷达、技术授权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德赛西威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指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82%的核心驱动因素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业务双轮驱动。文章详细阐述了公司第三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放量、L2+级智驾产品爆发等业务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第四代智能座舱、中央计算平台G9、4D毫米波雷达等新产品迭代情况。同时,文章解析了公司出海战略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的升级路径,包括欧洲本地化生产、东南亚合资建厂、北美技术授权等模式。最后,文章提示了芯片供应、客户集中度、技术迭代等风险,并给出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