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针灸学 > 络穴记忆口诀

络穴记忆口诀

合文俊 上传于 2023-06-08 14:02

《络穴记忆口诀》

一、络穴概述与理论基础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穴位,具有沟通表里两经、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病症的特殊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如同交通网络,经脉是主干道,络脉则是分支小路,二者相互贯通,形成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络穴作为络脉的起点,不仅连接着本经与相表里的经脉,还能调节气血在表里经之间的分配,是针灸治疗中"表里双治"的关键节点。

从功能特性看,络穴具有三大核心作用:其一,沟通表里经,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可同时治疗肺经与大肠经病症;其二,调节气血偏盛偏衰,当表里经气血失衡时,通过刺激络穴可恢复平衡;其三,扩大治疗范围,一个络穴往往能治疗多条经脉的病症,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例如,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既是治疗痰湿的要穴,又能缓解头痛、眩晕等表里经相关症状。

二、络穴记忆口诀的构建原则

构建有效的记忆口诀需遵循三大原则:第一,逻辑性原则,将络穴按经络走向或功能特性分类,形成清晰的记忆框架;第二,韵律性原则,采用对仗工整、节奏明快的句式,增强记忆的趣味性;第三,实用性原则,口诀内容需紧密结合临床应用,突出络穴的核心功效。

以"肺络列缺通大肠,止咳平喘效无双"为例,前句点明络穴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及相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后句强调其治疗咳嗽、气喘的主治功能。这种"经络定位+功能描述"的结构,既符合中医理论逻辑,又便于临床快速应用。再如"脾络公孙胃冲脉,腹痛呕吐皆可安",前句说明公孙穴是脾经络穴且通冲脉,后句概括其治疗腹痛、呕吐的主治范围,体现了络穴沟通表里经与特殊经脉的双重特性。

三、十二正经络穴详解与口诀应用

(一)手太阴肺经——列缺穴

列缺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是肺经与大肠经的表里联络点。口诀"肺络列缺通大肠,止咳平喘效无双"精准概括其功能。临床应用中,列缺对咳嗽、气喘、咽喉痛等肺系病症效果显著,同时可治疗头痛、项强等大肠经病症。进针时,沿桡骨边缘直刺0.5-1寸,捻转补泻法可调节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平衡。

(二)手阳明大肠经——偏历穴

偏历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口诀"大肠偏历连肺经,耳鸣鼻衄显奇能"突出其治疗耳鸣、鼻出血等肺系热症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刺激偏历可调节耳部微循环,改善神经性耳鸣。操作时,直刺0.5-0.8寸,配合提插泻法,对实热型鼻衄效果尤佳。

(三)足阳明胃经——丰隆穴

丰隆位于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是胃经与脾经的表里联络穴。口诀"胃络丰隆化痰源,头痛眩晕皆可痊"揭示其化痰要穴的特性。临床用于治疗高血脂、肥胖症等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直刺1-1.5寸,配合电针可增强化痰效果。现代研究显示,丰隆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调节脂质代谢。

(四)足太阴脾经——公孙穴

公孙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口诀"脾络公孙胃冲脉,腹痛呕吐皆可安"体现其通冲脉的特殊功能。除治疗胃痛、呕吐外,对心胸痛、失眠等冲脉病症亦有疗效。进针时,直刺0.6-1.2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可调节脾胃运化与冲脉气血。

(五)手少阴心经——通里穴

通里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口诀"心络通里连小肠,心悸怔忡语失常"概括其治疗心悸、失语的核心功能。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失语、癔病性失音,直刺0.3-0.5寸,配合语言诱导可提高疗效。现代研究证实,通里穴能调节大脑语言中枢功能。

(六)手太阳小肠经——支正穴

支正在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口诀"小肠支正通心经,目赤耳鸣手背疼"突出其治疗目赤、耳鸣等心火上炎症状的特点。直刺0.5-0.8寸,配合清心泻火手法,对急性结膜炎效果显著。实验表明,支正穴可降低眼压,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七)足太阳膀胱经——飞扬穴

飞扬位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口诀"膀胱飞扬肾相通,头痛鼻塞腰腿痛"体现其通肾经的特殊作用。除治疗腰腿痛外,对慢性鼻炎、头痛等肾气不足病症亦有疗效。直刺0.7-1寸,配合温针灸可增强补肾通络效果。

(八)足少阴肾经——大钟穴

大钟在太溪穴下方0.5寸,跟腱内侧缘。口诀"肾络大钟膀胱连,痴呆健忘尿失禁"概括其治疗神志病与泌尿系统病症的双重功能。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直刺0.3-0.5寸,采用补法可改善脑供血。研究显示,大钟穴能提高海马区神经递质水平。

(九)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口诀"心包内关三焦通,胸闷心悸胃痛攻"揭示其沟通三焦经的特殊作用。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要穴,直刺0.5-1寸,配合捻转补法可快速缓解心绞痛。现代研究证实,内关穴能调节心率变异度,改善心肌供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

外关在阳池穴与肘尖穴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口诀"三焦外关连心包,发热头痛耳聋消"体现其治疗外感热症与耳部病症的特点。直刺0.5-1寸,采用泻法可清热解表。实验表明,外关穴能降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

(十一)足厥阴肝经——蠡沟穴

蠡沟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口诀"肝络蠡沟胆相通,月经不调阴痒攻"概括其治疗妇科病症与胆经病症的双重功能。直刺0.5-0.8寸,配合平补平泻法可调节肝胆气血。临床用于治疗阴道炎、外阴瘙痒,疗效显著。

(十二)足少阳胆经——光明穴

光明位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口诀"胆络光明肝相联,目疾夜盲视昏暗"突出其治疗眼疾的特效。直刺0.5-0.8寸,采用补法可改善视力。现代研究显示,光明穴能提高视网膜光敏感度,对早期白内障有预防作用。

四、任督二脉络穴的特殊地位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胸骨剑突下,脐上7寸。口诀"任脉鸠尾通胃络,癫狂痫证心胸阔"体现其治疗神志病与胃系病症的双重功能。临床用于治疗癫痫、胃脘痛,斜刺0.3-0.5寸,避免直刺损伤肝脏。研究证实,鸠尾穴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功能。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口诀"督脉长强通膀胱,泄泻脱肛腰脊强"概括其治疗肛肠疾病与腰脊病症的特点。临床用于治疗痔疮、脱肛,斜刺0.5-1寸,配合艾灸可增强固脱效果。实验表明,长强穴能改善直肠黏膜血液循环。

五、络穴的临床应用技巧

配穴原则方面,表里经配穴是络穴应用的核心。如肺经病症配大肠经络穴偏历,胃经病症配脾经络穴公孙。时间疗法中,根据气血流注时间选择络穴可提高疗效,如寅时(3-5点)治疗肺经病症效果更佳。刺法技巧上,实症用泻法(快速捻转),虚症用补法(缓慢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典型案例分析:某患者长期咳嗽伴大便秘结,诊断为肺气不宣兼大肠传导失职。取列缺(肺经络穴)通大肠,配偏历(大肠经络穴)调肺气,针刺后咳嗽减轻,大便通畅。此案例体现了络穴"表里双治"的临床价值。

六、络穴记忆口诀的现代创新

传统口诀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体现在功能主治的扩展上。如"内关治心又调胃"的现代解释是:内关穴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张力,同时改善心血管与消化系统功能。数字化记忆工具方面,可开发络穴APP,通过3D解剖模型展示穴位位置,结合语音口诀强化记忆。跨学科融合方面,将络穴理论应用于康复医学,如中风后偏瘫治疗中,选用通里(心经络穴)与支正(小肠经络穴)配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七、络穴研究的未来方向

机制研究需深入探讨络穴调节表里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如通过fMRI观察针刺络穴时大脑功能区的激活模式。临床研究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试验,验证络穴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国际化推广方面,可制定络穴英文命名标准,如"Luo-connecting point of Lung meridian"(列缺穴),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

关键词:络穴、记忆口诀、针灸学、表里经、临床应用、十五络脉、经络系统、刺法技巧、中医理论、现代研究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针灸学中络穴的理论基础、记忆口诀构建原则及临床应用技巧。通过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的络穴详解,结合传统口诀与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络穴在沟通表里经、调节气血平衡中的核心作用。文章创新性地提出数字化记忆工具与跨学科应用方向,为络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络穴记忆口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