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心源性休克急诊

心源性休克急诊

铜墙铁壁 上传于 2022-01-28 03:38

心源性休克急诊:临床诊疗策略与挑战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之一,以心输出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常由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等引发。其病死率高达50%-80%,是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ICU)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本文从病理生理机制、急诊诊断流程、治疗策略及预后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心源性休克的急诊处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诊疗参考。

一、病理生理机制

心源性休克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心脏泵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CO)显著下降,进而引发全身组织低灌注。其发生机制可分为三类:

1. 收缩功能障碍: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尤其是左心室前壁大面积梗死。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收缩力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进而减少每搏输出量(SV)。

2. 舒张功能障碍:见于急性二尖瓣反流、心包填塞或限制型心肌病。舒张期充盈受限导致心室容量减少,前负荷不足,心输出量下降。

3.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脏有效收缩时间缩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

此外,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如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虽为代偿机制,但过度激活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心肌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二、急诊诊断流程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证据,强调“快速识别、早期干预”。

1. 临床表现:

(1)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 mmHg。

(2)组织灌注不足: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尿量<0.5 mL/kg/h;意识障碍(如烦躁、嗜睡或昏迷);乳酸水平升高(>2 mmol/L)。

(3)心脏症状:胸痛、呼吸困难、第三心音(S3)奔马律、肺部湿啰音(提示肺淤血)或颈静脉怒张(提示右心衰竭)。

2. 辅助检查:

(1)心电图(ECG):ST段抬高或压低、病理性Q波、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2)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室壁运动异常、LVEF、瓣膜功能及心包积液,是诊断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工具。

(3)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cTn)升高提示心肌损伤;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前体BNP(NT-proBNP)升高提示心衰;乳酸水平反映组织灌注状态。

(4)有创监测:肺动脉导管(PAC)或脉搏轮廓分析仪(PiCCO)可测量心输出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全身血管阻力(SVR),指导精准治疗。

3. 鉴别诊断:需与分布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梗阻性休克(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及低血容量性休克相鉴别。关键点包括:

(1)心源性休克常伴心脏体征(如奔马律、瓣膜杂音);

(2)分布性休克外周血管扩张,皮肤温暖潮湿;

(3)梗阻性休克右心负荷增加,颈静脉怒张更显著。

三、急诊治疗策略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需遵循“稳定循环、纠正病因、支持器官功能”的原则,分阶段实施。

1. 初始稳定:

(1)体位: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头低位增加回心血量加重肺水肿。

(2)氧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SpO₂>94%;严重低氧血症需无创通气(NIV)或气管插管。

(3)血管活性药物:

① 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2-20 μg/kg/min)增加心肌收缩力,适用于LVEF降低且无严重低血压者;米力农(0.375-0.75 μg/kg/min)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兼具正性肌力与血管扩张作用,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过量或顽固性心衰。

② 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0.05-3 μg/kg/min)提升MAP,适用于严重低血压(MAP<60 mmHg);多巴胺(5-20 μg/kg/min)剂量依赖性增加心输出量与血压,但高剂量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

(4)液体管理:谨慎补液,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目标为维持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或通过超声评估下腔静脉(IVC)直径变化指导补液。

2. 病因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

① 再灌注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首选,目标为症状出现后120分钟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无法行PCI者需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

② 机械循环支持: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减少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但近年研究显示其未显著改善预后,需严格筛选患者(如合并机械并发症);体外膜肺氧合(ECMO)适用于严重心源性休克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2)严重心律失常:

①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立即电复律(双向波100-200 J);反复发作者需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继以1 mg/min维持)或利多卡因(1-1.5 mg/kg静脉注射)。

② 缓慢心律失常:阿托品(0.5-1 mg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2-10 μg/min)提升心率;严重者需临时起搏。

(3)心脏瓣膜病:急性二尖瓣反流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紧急手术;无法手术者可行IABP或ECMO过渡。

3. 并发症管理:

(1)急性肾损伤:维持MAP>65 mmHg,避免肾前性因素;严重者需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识别感染征象,合理使用抗生素;支持肝、脑等器官功能。

四、预后评估与长期管理

心源性休克的预后取决于病因、休克持续时间及治疗反应。短期死亡率与乳酸水平、LVEF及是否合并多器官衰竭密切相关。长期管理需针对病因进行二级预防:

1. 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

2. 心衰患者:遵循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包括ARNI、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3. 随访:定期评估心功能、肾功能及生活质量,调整治疗方案。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再灌注治疗与机械循环支持技术进步,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当前挑战包括:

1. 早期识别延迟:需加强公众教育及基层医疗机构培训,缩短“症状到治疗”时间。

2. 机械循环支持指征:需进一步明确IABP、ECMO及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适用人群,避免过度或不足使用。

3. 多学科协作:建立由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组成的休克团队,优化诊疗流程。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可溶性抑制素增强蛋白、生长分化因子-15)的应用、干细胞治疗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等。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急诊诊断、血管活性药物、再灌注治疗、机械循环支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急诊诊断流程、治疗策略及预后管理。重点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休克的再灌注治疗与机械循环支持应用,分析血管活性药物选择及液体管理原则,并强调多学科协作与长期二级预防的重要性,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诊疗参考。

《心源性休克急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