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动态系列报告之48:“十四五”中央企业成果显著 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定调“十五五”规划》
一、“十四五”中央企业成果回顾:高质量发展主线下的突破与变革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35万亿元,利润总额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球行业领先地位。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源于中央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布局的战略定力,也离不开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
(一)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15%,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央企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1. 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完成空间站全面建成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突破500次,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前三;
2. 能源领域:国家电网建成全球首个“新能源+储能”示范基地,特高压输电技术实现100%自主可控,累计输送清洁能源超3万亿千瓦时;
3. 信息技术:中国电科突破7nm芯片制造工艺,中国联通5G基站覆盖率达98%,央企主导的“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推动算力资源全国统筹。
(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双轮驱动
中央企业通过“主业归核化”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现了传统动能与新动能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劳动生产率提升30%以上,单位能耗下降15%;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3%提升至2023年的22%,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 新能源汽车:中国一汽红旗品牌销量突破50万辆,东风公司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量产;
2. 生物医药: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全球供应超30亿剂,华润医药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
3. 高端装备:中国中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实现海外出口。
(三)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的央企实践
作为“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中央企业率先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68家央企明确“十四五”期间减排目标。2023年,央企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5%,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典型案例包括:
1.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全球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年发电量超50亿千瓦时;
2. 中国宝武启动全球首个氢基竖炉炼钢项目,吨钢碳排放降至1.2吨以下;
3. 中石化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站,氢能业务覆盖全国15个省份。
二、“十五五”规划前瞻:央企上市公司的战略定调与路径选择
随着“十四五”进入收官阶段,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已启动“十五五”规划研究,其战略方向呈现三大特征:
(一)战略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等基建类央企提出“高质量投资”理念,强调项目全生命周期收益率考核,计划将海外业务占比从目前的18%提升至25%;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能源企业明确“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力争达到30%。
(二)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
中国移动宣布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重点布局6G、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中国电子联合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EDA工具全链条自主可控;中国航天科工推出“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科研团队。
(三)全球化布局: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央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本地化生产等方式加速海外布局。例如,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后,该港集装箱吞吐量从全球第93位跃升至第25位;国家电投在巴西建设拉美最大光伏电站,实现“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落地。数据显示,2023年央企海外营收占比达22%,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挑战与对策: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跨越
尽管成绩斐然,中央企业在“十五五”期间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在工业软件、高端轴承、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进口依赖度仍超过60%。对策包括:建立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实施“链长制”攻关计划,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
央企海外项目本地化率不足40%,跨文化管理能力较弱。建议:加强ESG体系建设,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立全球风险预警机制。
(三)市场化机制改革需持续深化
目前央企上市公司中,仅有35%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利用率不足60%。改革方向: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行“军令状”“赛马制”等激励措施,完善中长期考核体系。
四、政策建议:构建央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建议将央企数量从目前的98家进一步整合至80家左右,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四大功能,推动80%以上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二)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设立国家央企创新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500亿元;建立央企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知识产权共享;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
(三)强化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制定《央企海外投资指导目录》,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标准互认;加强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五、典型案例分析:三家央企的“十五五”规划实践
(一)中国中车: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规划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解决方案领导者。实施路径:建设数字孪生工厂,开发氢能源列车,在东南亚、中东建立区域研发中心。
(二)华润集团:大健康产业的生态构建
战略重点:打造“医药-医疗-医保”闭环生态。具体举措:并购5家创新药企,建设10个区域医疗中心,推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三)中国电建:绿色能源的全球布局
发展方向:到2030年海外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0%。实施策略:在非洲建设“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在拉美开发绿色氢能项目,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
六、结论与展望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突破。面向“十五五”,央企上市公司需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三大趋势,通过战略重构、能力升级和生态共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预计到2030年,中央企业将贡献全国35%以上的研发投入、4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50%以上的海外利润,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中央企业、十四五成果、十五五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国际化经营、世界一流企业
简介:本文系统梳理了“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深入分析了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指出其面临的核心技术攻关、国际化能力提升等挑战,并提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创新生态体系等政策建议,为构建央国企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