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贾莎》
一、引言
胆囊疾病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中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发病率较高。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在过去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将以患者贾莎为例,详细阐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关内容,包括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
二、病例介绍
患者贾莎,女性,45 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 3 年余,加重 1 周入院。患者 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自行服用“胃药”后可缓解。1 周前,患者上腹部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黄疸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行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多发),胆囊炎。门诊以“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收入院。
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如反复发作的胆绞痛、胆囊炎等。
2. 无症状但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如结石直径大于 3cm、合并瓷化胆囊、胆囊充满型结石等。
3. 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cm 或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
4. 胆囊腺肌症: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胆囊腺肌症。
5. 急性胆囊炎:早期急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者。
(二)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
(1)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全麻和气腹者。
(2)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3)腹腔内严重感染、腹膜炎等,无法建立气腹者。
(4)胆囊癌或可疑胆囊癌变者。
2. 相对禁忌证
(1)过度肥胖,腹壁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操作视野者。
(2)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腹腔内粘连严重者。
(3)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妊娠中晚期。
(4)年龄过大或过小,身体状况较差者。
四、术前准备
(一)患者评估
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
2.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肺功能、腹部情况等。
3.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部 X 线片、腹部超声或 CT 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二)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缺乏了解,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介绍腹腔镜手术的特点、优势、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等,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其顾虑,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三)肠道准备
术前 1 天进食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牛奶、豆类等。术前晚及术日晨给予清洁灌肠,以排空肠道内的粪便和积气,减少术中肠管膨胀对手术视野的影响。
(四)皮肤准备
术前 1 天嘱患者沐浴,更换清洁衣物。手术区域皮肤(上至乳头连线,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剔除毛发,以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五)术前用药
术前 30 分钟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五、手术过程
(一)麻醉与体位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 15° - 30°,左侧倾斜 15° - 20°,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二)建立气腹
在脐下缘做一约 1cm 的小切口,用气腹针垂直刺入腹腔,连接二氧化碳充气装置,以每分钟 3 - 5L 的速度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 12 - 15mmHg。
(三)穿刺套管针
气腹建立成功后,在脐部切口处插入 10mm 穿刺套管针,作为观察孔,置入腹腔镜。然后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右腋前线肋缘下分别做 0.5 - 1cm 的小切口,插入 5mm 或 10mm 穿刺套管针,作为操作孔。
(四)解剖胆囊三角
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情况,确认胆囊位置及周围组织关系。用无损伤抓钳提起胆囊颈部,暴露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上段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用电钩或超声刀分离胆囊三角周围的脂肪组织,显露胆囊管、肝总管和胆囊动脉。
(五)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仔细辨认胆囊管、肝总管和胆囊动脉,避免损伤胆总管。用可吸收夹或钛夹夹闭胆囊管近端和远端,在两夹之间剪断胆囊管。同样方法处理胆囊动脉,夹闭后剪断。
(六)剥离胆囊
从胆囊底部开始,用电钩或超声刀沿胆囊壁与肝床之间的间隙逐渐剥离胆囊,将胆囊完整剥离下来。剥离过程中要注意止血,避免损伤肝组织。
(七)取出胆囊
将剥离好的胆囊放入标本袋中,经脐部穿刺套管针孔取出体外。检查胆囊内有无结石残留,如有残留应取出。
(八)检查与关腹
再次检查手术区域有无出血、胆漏等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放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拔出穿刺套管针。用可吸收线缝合各穿刺孔,无菌敷料覆盖。
六、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去枕平卧 6 小时,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6 小时后可取半卧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肠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 30 分钟测量一次,直至病情稳定。
3.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感染。
(二)饮食护理
术后 6 小时可进食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可进食流食,如米汤、菜汤等。术后第 1 天可进食半流食,如粥、面条等。术后第 2 - 3 天可逐渐过渡到普食,但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三)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四)引流管护理
如果患者术后留置了腹腔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一般术后 24 - 48 小时,引流液量减少,颜色变浅,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七、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出血
1. 预防:手术中操作要精细,避免损伤血管。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出血迹象。
2. 处理:如果术后出现伤口渗血或腹腔内出血,应根据出血量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少量出血可给予止血药物、输血等保守治疗;大量出血应及时再次手术止血。
(二)胆漏
1. 预防:手术中要准确辨认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避免损伤胆总管。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时要牢固夹闭,防止脱落。
2. 处理:如果术后出现胆漏,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腹腔引流管可引出胆汁样液体。少量胆漏可通过保持引流管通畅、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大量胆漏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再次手术。
(三)胆管损伤
1. 预防:手术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熟悉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在解剖胆囊三角时要谨慎操作,避免过度牵拉和盲目切割。
2. 处理:一旦发生胆管损伤,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轻微的胆管损伤可进行修补;严重的胆管损伤可能需要行胆管空肠吻合术等复杂手术。
(四)皮下气肿
1. 预防:建立气腹时要注意控制气腹压力,避免压力过高。穿刺套管针要插入准确,防止气体漏入皮下。
2. 处理:轻微的皮下气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严重的皮下气肿可给予局部热敷、理疗等促进气体吸收。
八、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胆囊疾病的方法。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如本例中的贾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前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中要操作精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通过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疾病、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并发症
简介:本文以患者贾莎为例,详细介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关知识。包括该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强调了准确把握手术指征的重要性;阐述了术前从患者评估到各项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详细描述了手术过程中麻醉体位、建立气腹、穿刺套管针、解剖胆囊三角等关键步骤;说明了术后一般护理、饮食护理、伤口护理和引流管护理等方面的要点;还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临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实施提供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