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外科学 > 文档下载预览

《肠内营养的护理终稿修改.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肠内营养的护理终稿修改.doc

《肠内营养的护理终稿修改》

摘要:肠内营养作为临床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具有关键作用。然而,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涉及诸多环节,若护理不当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肠内营养护理的要点、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要点、并发症、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外科临床治疗中,许多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创伤或治疗措施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会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死亡率。肠内营养作为一种符合生理状态的营养支持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细节和潜在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肠内营养的安全和有效实施。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吞咽和咀嚼困难:如口腔、咽喉部手术或肿瘤患者,因疼痛或解剖结构改变导致无法正常进食。

2. 意识障碍或昏迷:患者无法自主进食,但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可通过肠内营养满足机体营养需求。

3. 消化道瘘:对于高位小肠瘘、胃肠吻合口瘘等患者,肠内营养可减少消化液丢失,促进瘘口愈合。

4. 短肠综合征:在肠道适应期,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肠道代偿。

5. 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内营养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

6.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术前营养不良的患者,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二)禁忌证

1. 肠梗阻:肠道完全或不完全梗阻时,肠内营养无法通过肠道正常吸收,还可能加重肠道压力,导致病情恶化。

2.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此时给予肠内营养可能刺激胃肠道,加重出血。

3. 严重腹腔感染:如腹膜炎,肠内营养可能增加细菌移位的风险,加重感染。

4. 休克: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肠内营养吸收不良,且可能加重胃肠道缺血。

5. 短肠综合征早期(肠道适应前):此时肠道吸收功能极差,肠内营养难以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

三、肠内营养的途径

(一)经口营养

适用于意识清楚、吞咽功能正常且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经口摄入肠内营养制剂具有方便、经济的优点,但需要注意营养制剂的选择和摄入量,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二)鼻胃/肠管置管

1. 鼻胃管:是最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之一,适用于短期(一般不超过 4 周)肠内营养支持。鼻胃管置管操作相对简单,但患者可能会有鼻腔、咽喉部不适,且长期放置易导致食管反流、误吸等并发症。

2. 鼻肠管:通过鼻胃管将导管送至十二指肠或空肠,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风险,适用于胃排空障碍或存在误吸高风险的患者。鼻肠管置管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可通过床旁盲插或在内镜、X 线引导下进行。

(三)胃造瘘和空肠造瘘

1. 胃造瘘:包括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外科手术胃造瘘。PEG 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肤穿刺置入胃造瘘管,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适用于需要长期(超过 4 周)肠内营养支持且不能耐受鼻胃管的患者。外科手术胃造瘘适用于胃部手术同时需要胃造瘘或 PEG 失败的患者。

2. 空肠造瘘:可在外科手术中同时进行空肠造瘘术,也可通过经皮内镜下小肠造瘘(PEJ)完成。空肠造瘘适用于胃功能不良、十二指肠梗阻或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且胃造瘘不合适的患者。

四、肠内营养护理要点

(一)营养液的选择与配制

1.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常见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整蛋白型、短肽型和氨基酸型等。整蛋白型营养制剂接近正常饮食,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短肽型和氨基酸型营养制剂无需或仅需少量消化即可吸收,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差的患者。

2.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配制营养液,注意营养液的浓度、温度和渗透压。营养液浓度过高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温度过低易引起腹泻,渗透压过高会增加胃肠道负担。

3. 配制营养液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营养液污染。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避免营养液变质。

(二)输注方式与速度

1. 输注方式包括一次性输注、间歇重力滴注和持续泵入。一次性输注适用于鼻胃管喂养且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患者,但易引起胃肠道不适;间歇重力滴注操作简便,可减少胃肠道并发症;持续泵入可精确控制输注速度和量,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差或需要严格控制营养摄入的患者。

2. 输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开始时速度宜慢,一般为 20 - 50ml/h,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无不适,可逐渐增加速度,一般不超过 150ml/h。

(三)管道护理

1. 保持管道通畅是肠内营养护理的关键。定期冲洗管道,鼻胃/肠管一般每 4 - 6 小时用 20 - 30ml 温水冲洗一次,胃造瘘和空肠造瘘管每次输注前后用 30 - 50ml 温水冲洗。冲洗时应注意压力适中,避免损伤管道。

2. 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管道脱出。鼻胃/肠管可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和脸颊部,胃造瘘和空肠造瘘管可用专用固定装置固定于腹部皮肤。定期检查管道固定情况,如有松动及时调整。

3. 观察管道插入深度,确保管道位置正确。鼻胃/肠管可通过听诊气过水声或抽取胃液等方法确认管道是否在胃内或肠内;胃造瘘和空肠造瘘管可通过 X 线检查确认管道位置。

(四)病情观察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如出现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2. 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腹胀明显时应暂停肠内营养,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调整输注速度和量;腹泻时应分析原因,如营养液温度过低、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或肠道感染等,并采取相应措施;恶心、呕吐时可调整患者体位,减慢输注速度,必要时给予止吐药物。

3. 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定期测量体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五、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一)胃肠道并发症

1. 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原因包括营养液温度过低、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营养液被污染、肠道菌群失调等。护理措施包括调整营养液温度至接近体温,稀释营养液浓度,减慢输注速度,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营养液污染,必要时给予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2. 恶心、呕吐:多与胃肠道刺激、输注速度过快或患者精神紧张有关。护理措施包括调整患者体位,取半卧位或头高位,减慢输注速度,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必要时给予止吐药物。

3. 腹胀:主要是由于肠道内气体积聚或肠道蠕动减弱所致。护理措施包括暂停肠内营养,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必要时给予胃肠动力药物。

(二)代谢并发症

1. 高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的患者。护理措施包括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营养液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输注速度。

2. 低血糖:多由于突然停止肠内营养或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护理措施包括定时监测血糖,避免突然停止肠内营养,如需暂停应逐渐减量,同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3. 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营养液中电解质的含量,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电解质。

(三)感染性并发症

1. 吸入性肺炎:是肠内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所致。护理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半卧位或头高位,床头抬高 30° - 45°,定期检查胃残留量,如胃残留量大于 150ml 应暂停肠内营养,必要时给予促胃动力药物,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细菌定植。

2. 营养液污染:可导致肠道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护理措施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配制和输注营养液,营养液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输注管道定期更换。

(四)机械性并发症

1. 鼻咽部黏膜损伤:长期放置鼻胃/肠管可引起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鼻胃/肠管,动作轻柔,定期更换鼻胃/肠管放置侧,用石蜡油润滑鼻腔,减轻对鼻咽部黏膜的刺激。

2. 管道堵塞:多由于营养液黏稠、药物未充分溶解或管道冲洗不及时引起。护理措施包括输注前后用温水充分冲洗管道,药物应研碎溶解后输注,如发生管道堵塞,可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必要时更换管道。

3. 造瘘口并发症:如造瘘口周围皮肤炎症、造瘘口狭窄、造瘘管脱出等。护理措施包括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定期扩张造瘘口防止狭窄,妥善固定造瘘管防止脱出。

六、肠内营养护理的质量控制

(一)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

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和应急预案,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肠内营养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禁忌证、营养液的选择与配制、输注方式与速度、管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反馈问题,调整护理措施,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七、结论

肠内营养是外科临床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其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肠内营养的适应证、禁忌证、营养液的选择与配制、输注方式与速度、管道护理等要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肠内营养过程中的并发症。通过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和定期评估与反馈,不断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本文围绕肠内营养护理展开,阐述了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途径,详细介绍了护理要点,包括营养液选择配制、输注方式速度、管道护理和病情观察,分析了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还探讨了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旨在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要点、并发症护理、质量控制

《肠内营养的护理终稿修改.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