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口腔科学 > 文档下载预览

《第周盆腔炎性疾病讲课文档.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第周盆腔炎性疾病讲课文档.doc

第周盆腔炎性疾病讲课文档

一、引言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该疾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并发症。本次讲课旨在深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提高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两大类: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

1、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以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为主。淋病奈瑟菌感染常引起急性输卵管炎,症状较为严重,可出现高热、下腹剧痛等。沙眼衣原体感染则多表现为亚临床或慢性感染,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增加不孕和异位妊娠的风险。

2、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需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内源性病原体常与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二)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沿黏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至卵巢及腹腔。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多经此途径传播。

2、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3、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4、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三)发病机制

当病原体侵入生殖道后,首先在局部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出现充血、水肿等表现。随着炎症的进展,病原体可进一步侵犯输卵管黏膜,引起输卵管黏膜肿胀、间质水肿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导致输卵管积脓。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蔓延至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形成盆腔脓肿。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还可导致输卵管粘连、扭曲、狭窄,影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增加不孕和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下腹痛:为盆腔炎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腹痛多呈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2、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

3、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4、异常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

5、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二)体征

1、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颈口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若形成输卵管积脓或盆腔脓肿,可在附件区触及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

2、全身检查: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患者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四、诊断方法

(一)最低诊断标准

1、子宫压痛。

2、附件区压痛。

3、宫颈举痛。

有上述其中一项,同时伴有性传播疾病高危因素者,应高度怀疑盆腔炎性疾病。

(二)附加诊断标准

1、口腔温度超过38.3℃。

2、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

3、阴道分泌物涂片在多形核白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双球菌。

4、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存在。

5、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6、C反应蛋白升高。

7、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

8、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肿块。

9、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水肿、浆膜面有渗出等。

(三)特异性诊断标准

1、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

2、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

3、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五、治疗策略

(一)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为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组合有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或甲硝唑,氧氟沙星联合多西环素等。治疗应足量、足疗程,一般疗程为14天,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防止病情复发。

2、中药治疗:中药在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方剂有银甲丸、少腹逐瘀汤等。中药治疗可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 - 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脓肿破裂。

2、手术方式:可根据病情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况等全面考虑。原则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慢性盆腔炎,有块状物者可行手术治疗;存在小的感染灶,反复引起炎症急性发作者也可行手术治疗。

(三)物理治疗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短波、超短波、红外线、离子透入等。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一般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物理治疗。

六、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洗液。

2、注意经期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巾,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

3、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均应清洗外阴,避免多个性伴侣,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

(二)妇科检查与治疗

1、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如发现阴道炎、宫颈炎等应及时治疗,防止炎症上行感染。

2、严格掌握妇科手术指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手术操作要规范,防止医源性感染。

(三)增强免疫力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七、总结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过本次讲课,我们了解了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提高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加强预防工作,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女性的生殖健康。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

简介:本文围绕盆腔炎性疾病展开,详细阐述其病因包括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及不同感染途径与发病机制,介绍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说明最低、附加、特异性诊断标准,提出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策略及个人卫生、妇科检查治疗、增强免疫力等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第周盆腔炎性疾病讲课文档.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