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儿科肾脏病学暨讲课文档》
一、引言
儿科肾脏病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涵盖了从先天性肾脏结构异常到后天获得性肾脏功能损伤等多种病症。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科肾脏病学在诊断、治疗及护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次讲课旨在系统梳理儿科肾脏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儿科肾脏病的护理要点,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
二、儿科肾脏病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儿科肾脏病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各类肾脏疾病,依据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多个类型。常见的有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如肾发育不良、多囊肾、后尿道瓣膜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由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引起;以及泌尿系感染、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不同类型儿科肾脏病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学龄期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男孩略多于女孩。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则多见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随着儿童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其占比也呈增加趋势。泌尿系感染在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女孩更为多见。
三、儿科肾脏病的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多数儿科肾脏病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水肿,常见于眼睑、面部及下肢,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导致胸水、腹水等。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等表现,这与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
(二)尿液改变
尿液改变是儿科肾脏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提示肾脏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多尿则可能见于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尿液浓缩功能下降。血尿也是常见症状,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则是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典型表现,大量蛋白尿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三)高血压
部分儿科肾脏病患儿会伴有高血压,其发生机制与水钠潴留、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高血压可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对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
四、儿科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等。尿常规可初步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异常成分;尿蛋白定量能准确测定 24 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尿沉渣镜检可发现管型、细胞等,有助于明确肾脏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2.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贫血及感染情况;血生化检查能测定血肌酐、尿素氮、血电解质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及体内代谢状态;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等,对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是儿科肾脏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便捷等优点。可清晰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对于先天性肾脏畸形、肾积水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 静脉肾盂造影(IVP):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的形态和功能,可明确泌尿系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3. 肾动态显像:能动态观察肾脏的血流灌注、滤过及排泄功能,准确评估分侧肾功能,对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三)肾活检
肾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金标准”,尤其对于不明原因的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等。通过获取肾组织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可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儿科肾脏病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 休息: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待症状缓解、尿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 饮食管理: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肾功能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对于水肿、高血压的患儿,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 3g;有氮质血症的患儿,应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以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同时,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药物治疗
1.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渗出等作用,达到减轻蛋白尿、消除水肿的目的。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如库欣综合征、感染、骨质疏松等,需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免疫抑制剂:常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儿,如环磷酰胺、环孢素 A、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可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控制病情进展,但同样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3. 降压药:对于高血压患儿,应根据血压水平、病因及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ACEI 和 ARB 类药物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是儿科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儿的首选药物。
(三)透析治疗
当患儿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尿毒症症状等情况时,需进行透析治疗。常用的透析方法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通过体外循环,利用透析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电解质;腹膜透析则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向腹腔内灌注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为肾脏功能的恢复或肾移植争取时间。
(四)肾移植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儿,肾移植是唯一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方法。肾移植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存在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感染等并发症。
六、儿科肾脏病的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
1.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高血压患儿应定时测量血压,记录血压波动情况,如发现血压急剧升高或降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观察患儿的水肿情况,包括水肿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每日测量体重,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以评估水钠潴留的程度。如发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加强观察和处理。
3. 注意观察患儿的尿液颜色、性状和量。如出现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或尿量突然减少等情况,应及时留取尿标本送检,并通知医生。
(二)饮食护理
1.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医生的饮食建议,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饮食管理的重要性,指导他们正确选择食物。
2. 对于水肿、高血压的患儿,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可选用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钾的食物,但需注意血钾水平,如存在高钾血症,应限制钾的摄入。
3. 有氮质血症的患儿,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瘦肉、鱼、蛋、奶等,同时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如米饭、面条、植物油等。
(三)用药护理
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确保用药剂量、时间和途径准确无误。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用药依从性。
2. 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库欣综合征的表现,如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等,以及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指导患儿及家长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
3. 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如发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用药剂量或暂停用药。同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口腔溃疡、腹泻等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心理护理
1. 儿科肾脏病患儿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安慰。
2.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儿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组织患儿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病友交流会、游戏活动等,让患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病情,互相鼓励,缓解心理压力。
(五)透析护理
1. 血液透析护理:透析前,协助患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测量体重、血压,了解患儿的病情和血管通路情况。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机器运转情况及透析参数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透析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指导患儿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腹膜透析护理:保持透析管路的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透析液和透析管路,预防感染。观察透析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如出现浑浊、腹痛、发热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腹膜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指导患儿及家长掌握正确的腹膜透析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六)肾移植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移植肾的功能,包括尿量、血压、血肌酐等指标。如发现尿量减少、血压升高、血肌酐上升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指导患儿及家长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
3. 遵医嘱按时给患儿服用免疫抑制剂,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七、结论
儿科肾脏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疾病,其诊断、治疗和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通过本次讲课,我们系统学习了儿科肾脏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医嘱,做好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同时要掌握透析和肾移植术后的特殊护理技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为儿科肾脏病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科肾脏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护理要点
简介:本文围绕第五次儿科肾脏病学展开,详细阐述了儿科肾脏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点,深入分析了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系统介绍了治疗原则,着重强调了护理要点,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透析护理及肾移植术后护理等,旨在提升护理人员对儿科肾脏病的认识和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