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行为研究员简历模板》
一、个人信息
姓名:李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90年5月
联系方式:手机+86-138-XXXX-XXXX / 邮箱liming@virusresearch.com
现居地:北京市海淀区
求职意向:病毒行为研究员(高级/资深)
期望薪资:面议(根据能力及项目需求协商)
到岗时间:1个月内
二、教育背景
2012.09-2016.06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本科
主修课程: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
毕业论文:《新型RNA病毒复制机制研究》
2016.09-2019.06 北京大学 医学部 病原生物学专业 博士
研究方向: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
博士论文:《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分子基础及宿主适应性研究》
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 Host & Microbe》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总影响因子超50。
三、专业技能
1. 病毒学实验技术
- 熟练掌握病毒分离、培养、纯化及滴定技术(如TCID50、PFU测定)
- 精通病毒基因组测序(Sanger测序、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擅长病毒蛋白表达与纯化(原核/真核系统)、Western Blot、ELISA等免疫学技术
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基因克隆、定点突变、CRISPR/Cas9基因编辑
- 荧光定量PCR、数字PCR、RNA干扰(siRNA/shRNA)
- 细胞转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病毒基因组组装、注释及进化分析(MEGA、PhyML)
- 宿主转录组测序(RNA-seq)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ESeq2、EdgeR)
-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STRING、Cytoscape)
4. 动物实验技术
- 小鼠/雪貂感染模型建立(滴鼻、腹腔注射等)
- 病毒致病性评估(体重变化、生存率、组织病理学分析)
- 免疫组化(IHC)、原位杂交(ISH)技术
四、工作经历
2019.07-2021.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助理研究员
项目1:新冠病毒(SARS-CoV-2)变异株监测与致病性研究
- 负责全国范围内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分离与测序,建立变异株数据库
- 发现Delta变异株的S蛋白关键突变位点,揭示其传播优势的分子机制
- 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柳叶刀》子刊封面文章
项目2: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风险评估
- 构建H5N1/H7N9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研究其适应哺乳动物的能力
- 发现PB2蛋白E627K突变可显著增强病毒在雪貂呼吸道中的复制能力
- 成果应用于国家禽流感防控政策制定
2022.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项目1: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发现新冠病毒ORF8蛋白通过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逃逸宿主免疫
- 开发基于CRISPR/Cas13的抗病毒策略,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其有效性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
项目2:新型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建设
- 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针对病毒蛋白酶、聚合酶等靶点进行化合物库筛选
- 发现3种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目前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经费200万元)
五、学术成果
1.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 Li M, et al. (2020). Molecular basis of SARS-CoV-2 Delta variant's high transmissibility. Nature, 589(7842): 498-502.
- Li M, et al. (2021). PB2 E627K mutation enhances H5N1 influenza virus replication in mammals. Cell Host & Microbe, 29(3): 420-432.
- Li M, et al. (2022). SARS-CoV-2 ORF8 suppresses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Science Advances, 8(12): eabj5563.
2. 会议报告
- 2021年国际病毒学大会(ICV)口头报告:“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与进化分析”
- 202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年会分会场主席:“病毒与宿主免疫互作”
3. 奖项与荣誉
- 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 2021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六、项目经验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传染病防控”专项(2020-2023)
- 课题负责人:“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与致病性研究”
- 经费:800万元
- 成果:建立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网络,发现多个关键变异位点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2025)
- 课题负责人:“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经费:200万元
- 目标:揭示病毒逃逸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开发新型抗病毒策略
七、自我评价
1. 扎实的病毒学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验经验,能够独立完成从病毒分离到机制研究的全流程工作。
2. 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擅长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解析病毒基因组与宿主转录组数据。
3.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具备项目管理经验。
4. 持续关注病毒学领域前沿动态,善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5. 英语流利,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八、附加信息
1. 语言能力:英语(CET-6 620分,雅思7.5分),可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并进行学术写作。
2. 计算机技能:Python、R语言编程,熟悉Linux操作系统,掌握Origin、GraphPad Prism等绘图软件。
3. 证书: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证书(BSL-3)、GLP认证。
4. 兴趣爱好:长跑(完成3次全程马拉松)、阅读(病毒学相关书籍)。
关键词:病毒行为研究员、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动物模型、抗病毒药物
简介:本文是一份病毒行为研究员的求职简历模板,涵盖个人信息、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工作经历、学术成果、项目经验、自我评价及附加信息。申请人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及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具备扎实的病毒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求职意向为病毒行为研究员(高级/资深),期望在病毒学领域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