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工学论文 > 文档下载预览

《云南古寺消防系统设计实例浅析_古建筑.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云南古寺消防系统设计实例浅析_古建筑.doc

《云南古寺消防系统设计实例浅析_古建筑》

摘要:本文以云南地区典型古寺为研究对象,结合古建筑消防设计规范与地域特性,系统分析古寺消防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值模拟,提出符合古建筑保护要求的消防解决方案,重点探讨防火分隔、火灾探测、灭火系统及疏散设计的协同优化策略,为同类古建筑消防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云南古寺、防火分隔、火灾探测、灭火系统、疏散设计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云南作为我国古建筑资源密集区,现存大量明清时期佛教寺院,其木构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古建筑普遍存在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缺失等问题,火灾风险显著高于现代建筑。据统计,2010-2020年间全国发生古建筑火灾事故127起,其中木构建筑占比达83%。云南地区因气候干燥、雷击频发等因素,古寺火灾隐患更为突出。传统消防设计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亟需开发符合文物建筑特性的消防技术体系。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昆明筇竹寺等典型古寺为案例,通过分析建筑结构特征、火灾蔓延规律及人员疏散行为,构建基于性能化设计的消防系统优化模型。研究结果可指导古建筑消防改造工程,平衡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需求,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云南古寺建筑特征与火灾风险分析

2.1 建筑结构特性

云南古寺多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木构架,以云南松、杉木为主要建材,木材含水率普遍低于12%,易燃性显著。建筑群布局遵循"中轴对称、层层递进"原则,形成连续的木构空间,防火间距常不足3m。屋顶多为重檐歇山顶,覆盖小青瓦,但檐口部位存在大量木质装饰构件,增加了火灾垂直蔓延风险。

2.2 火灾危险源识别

通过HAZOP分析方法识别出三大类危险源:(1)电气故障,占古寺火灾起因的41%,主要源于线路老化与私拉乱接;(2)明火使用,包括香烛祭祀(28%)、炊事用火(15%);(3)雷击灾害,云南年雷暴日数达80-100天,木构建筑无防雷设施时遭雷击概率是现代建筑的3.2倍。

2.3 火灾蔓延规律

采用FDS火灾模拟软件建立1:50比例模型,分析发现:古寺大殿火灾热释放速率峰值可达15-20MW,烟气层高度在3min内降至2m以下。木构件表面火焰传播速度为0.8-1.2m/min,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快40%。当相邻建筑间距小于4m时,火势可通过飞火(火星飘散距离可达50m)与热辐射(临界热通量12.5kW/m²)引发跳跃式蔓延。

三、消防系统设计原则与技术路径

3.1 设计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贯彻《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要求,重点落实四项原则:(1)最小干预原则,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2)可逆性原则,采用可拆卸式消防设施;(3)兼容性原则,设施外观与建筑风格协调;(4)系统性原则,构建"探测-报警-灭火-疏散"全链条防护体系。

3.2 技术路径

建立"三维一体"技术框架:(1)空间维度,划分防火单元并设置防火隔离带;(2)时间维度,构建分级响应机制;(3)功能维度,集成主动与被动防火措施。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现状评估→方案比选→系统优化,每阶段均需通过文物主管部门与消防机构联合审查。

四、典型古寺消防系统设计实例

4.1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案例

4.1.1 防火分隔设计

针对千寻塔周边密集的木构配殿,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复合分隔方式。防火墙选用页岩砖砌筑,厚度240mm,耐火极限3.0h;防火卷帘选用无机纤维材质,下降时间控制在8s内。在塔院与僧房之间设置10m宽防火隔离带,清除地表易燃物并铺设碎石层。

4.1.2 火灾探测系统

部署多模态探测网络:大殿内部安装线型感温电缆(动作温度68℃),间距不大于1.5m;屋檐部位设置红外火焰探测器,探测距离20m;香炉周边配置紫外火焰探测器,响应时间≤3s。所有探测器信号接入独立式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步传输至景区消防指挥中心。

4.1.3 灭火系统配置

采用"细水雾+气体灭火"组合方案:主殿设置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喷雾强度2.5L/(min·m²),持续喷雾时间30min;藏经阁配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浓度8%,喷放时间≤10s。室外消火栓系统按中危险级Ⅱ级设计,间距不大于50m,水枪充实水柱≥13m。

4.2 昆明筇竹寺案例

4.2.1 疏散设计优化

针对寺院复杂地形,建立双向疏散通道:主轴线设置3.5m宽主疏散道,两侧配殿开辟1.8m宽次疏散道。在转角处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照度≥5lx。通过Pathfinder软件模拟,确定最佳疏散路径,使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的时间从原8.2min缩短至4.5min。

4.2.2 电气防火改造

实施"三线入地"工程:将原有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电缆敷设,总长度2.3km;配电箱加装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实时监测剩余电流(阈值500mA)与温度(阈值70℃);照明系统全部更换为LED冷光源,功率密度降低至4W/m²。

4.2.3 防雷系统建设

构建三级防雷体系:在屋顶安装提前放电式避雷针(保护半径15m);沿女儿墙敷设避雷带,间距不大于10m;接地装置采用铜包钢复合材料,接地电阻≤1Ω。经测试,系统对直击雷的拦截效率达98.6%,感应雷防护电压降至1.5kV以下。

五、消防系统效能评估与改进方向

5.1 评估方法

采用"FMEA+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模型,从可靠性(权重0.4)、经济性(0.3)、兼容性(0.2)、可维护性(0.1)四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评分标准,最终得出系统综合效能指数(SEEI)。

5.2 评估结果

对两个案例的评估显示:崇圣寺系统SEEI=0.82,主要失分项为细水雾系统冬季防冻措施;筇竹寺SEEI=0.79,疏散指示标志的夜间可视性需提升。与改造前相比,火灾响应时间缩短62%,人员伤亡风险降低78%,文物损毁概率下降91%。

5.3 改进建议

提出三项优化措施:(1)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消防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2)研发适用于古建筑的纳米防火涂料,将木材耐火极限从15min提升至45min;(3)建立区域消防联动机制,整合周边5km范围内消防资源。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1)云南古寺消防设计需兼顾文物保护与安全需求,采用"分区控制、分级响应"策略;(2)多模态探测与组合灭火技术可显著提升系统可靠性;(3)性能化设计方法能有效平衡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6.2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面:(1)基于BIM技术的消防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2)古建筑火灾烟气蔓延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3)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特种消防装备研发。

简介:本文针对云南古寺消防安全难题,通过实地调研与数值模拟,系统分析古建筑火灾风险特征,提出防火分隔、探测报警、灭火系统及疏散设计的协同优化方案。以大理崇圣寺、昆明筇竹寺为案例,详细阐述消防系统设计原则与技术路径,评估改造前后效能差异,为古建筑消防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云南古寺消防系统设计实例浅析_古建筑.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