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红颊”草莓品种生长习性及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浙西地区“红颊”草莓品种的生长习性,包括其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同时,针对浙西地区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提出了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涵盖品种选择、园地建设、定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贮运等方面,旨在为浙西地区“红颊”草莓的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浙西地区、红颊草莓、生长习性、配套栽培技术
一、引言
草莓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红颊”草莓作为草莓中的优良品种,以其色泽鲜艳、口感香甜、风味浓郁等特点,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浙西地区拥有适宜草莓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近年来“红颊”草莓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要实现“红颊”草莓的优质高效生产,必须深入了解其生长习性,并掌握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因此,开展浙西“红颊”草莓品种生长习性及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颊”草莓品种的生长习性
(一)生物学特性
1、植物学特征
“红颊”草莓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开张。叶片大而厚,呈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柄粗壮,长度适中。花茎粗壮,花朵较大,花瓣白色,花药黄色。
2、果实特性
果实圆锥形,果面红色,有光泽,果肉红色,质地细腻,汁多味甜,香气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单果重一般在20—30克之间,大果可达50克以上。
3、生长周期
“红颊”草莓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浙西地区一般采用一年一栽制。其生长周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休眠期。营养生长期从定植到花芽分化前,主要进行根系和叶片的生长;生殖生长期从花芽分化到果实采收结束,包括开花、结果等过程;休眠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红颊”草莓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地上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花芽分化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一般5—15℃的温度范围有利于花芽分化。开花期适宜温度为15—20℃,果实膨大期适宜温度为18—22℃。冬季气温低于-8℃时,植株易受冻害。
2、光照
草莓是喜光植物,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在花芽分化期,短日照条件(每天光照时间10—12小时)有助于花芽分化;在果实发育期,充足的光照能使果实色泽鲜艳、含糖量高。
3、水分
草莓根系分布较浅,对水分要求较高。既怕干旱,又怕涝害。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在营养生长期,适当的水分供应有利于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在生殖生长期,水分过多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易引发病虫害。
4、土壤
“红颊”草莓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中。土壤pH值以5.5—6.5为宜。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影响草莓对养分的吸收,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三、浙西地区“红颊”草莓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浙西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红颊”草莓脱毒苗作为种植品种。脱毒苗具有生长势强、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等优点。
(二)园地建设
1、园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块建园。避免在低洼地、盐碱地和重茬地种植草莓。
2、土壤改良
定植前进行土壤深耕,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结合深耕,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20公斤,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整地做畦
采用高畦栽培,畦宽1.2—1.5米,畦高20—3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畦面呈龟背形,有利于排水和通风。
(三)定植技术
1、定植时间
浙西地区一般在9月上中旬定植,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草莓苗的成活和生长。
2、定植密度
每亩定植7000—8000株,株行距为20—25厘米×30—35厘米。
3、定植方法
采用“弓背”向畦沟的定植方式,使草莓苗的根系舒展,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宜。定植后及时浇透定根水。
(四)田间管理
1、覆盖地膜
定植后10—15天,当植株成活后,覆盖黑色地膜。地膜覆盖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促进草莓根系生长和果实发育。
2、温度管理
在冬季,采用大棚栽培的草莓园,要注意保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控制在5—8℃。当气温低于0℃时,要及时加盖草帘等保温材料。在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要注意通风降温,防止棚内温度过高导致植株徒长和果实灼伤。
3、水分管理
根据草莓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特点,合理浇水。在营养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在生殖生长期,控制水分,避免果实腐烂。一般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的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病虫害的发生。
4、施肥管理
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根据草莓生长时期进行合理搭配。在营养生长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生长;在花芽分化期,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在果实膨大期,增施钾肥,提高果实品质。一般每隔10—15天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磷酸二氢钾3—5公斤。
5、植株管理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匍匐茎,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花蕾期,适当疏花疏果,每株保留6—8个健壮的花序,每个花序保留3—5个果实,以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
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利用防虫网阻隔害虫进入大棚。
3、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昆虫,如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成虫。
4、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用药,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六)采收与贮运
1、采收
当果实表面红色达到70%—80%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间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高温时段采收。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果实损伤。
2、贮运
采收后的果实要及时进行预冷处理,降低果实温度。然后采用泡沫箱或塑料筐进行包装,在0—2℃的低温条件下贮藏和运输,以保持果实的新鲜度和品质。
四、结论
浙西地区具有适宜“红颊”草莓生长的自然条件。通过深入了解“红颊”草莓的生长习性,采用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园地建设、定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贮运等方面,可以实现“红颊”草莓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红颊”草莓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简介:本文围绕浙西地区“红颊”草莓品种展开研究,先介绍其生长习性,涵盖生物学特性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接着针对浙西地区特点提出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园地建设、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运等方面,为浙西地区“红颊”草莓优质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