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法学论文 > 文档下载预览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doc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

摘要:本文聚焦于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对法律文化误译的影响。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结合法律文化翻译的特点,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主体性发挥不当而导致的法律文化误译现象。旨在揭示译者主体性与法律文化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法律文化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法律文化、误译、翻译质量

一、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法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准确传达法律信息、促进不同法律文化相互理解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实际的法律翻译过程中,误译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法律文化误译尤为突出。法律文化误译不仅会影响法律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对跨文化法律交流产生负面影响。译者的主体性在法律翻译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翻译决策、文化理解等因素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探讨法律文化误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一)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理解原文、选择翻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等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决定性。译者不再是被动地传递原文信息的工具,而是积极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解读和再创造。

(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 对原文的理解

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基础。在理解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原文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2. 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还是进行文化适应等。这些决策都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

3. 语言的转换

译者要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地转换为目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表达习惯等因素,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这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三、法律文化翻译的特点

(一)法律文化的专业性

法律文化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涉及到法律概念、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在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二)法律文化的地域性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法律体系。例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概念、法律推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译者需要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所在地区的法律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译。

(三)法律文化的时代性

法律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的法律理念、法律制度不断涌现,译者需要及时关注法律文化的动态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译者主体性对法律文化误译的影响

(一)译者的文化背景导致的误译

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如果译者对源语法律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去解读原文,从而导致误译。例如,在一些法律概念中,中文和英文可能存在对应上的困难。中文的“法人”概念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可能会简单地将其翻译为“legal person”,但实际上“legal person”在英文中更强调法律上的拟制人,与中文“法人”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二)译者的翻译目的导致的误译

译者的翻译目的会影响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如果译者为了迎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或文化偏好,可能会对原文进行不恰当的改写或删减,从而导致法律文化信息的丢失或扭曲。例如,在一些商业法律文件的翻译中,译者可能会为了使译文更加简洁易懂,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术语和文化背景信息,这可能会影响译文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三)译者的语言能力导致的误译

译者的语言能力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译者的语言水平不足,可能会在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等方面出现错误,从而导致误译。在法律翻译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准确的词汇对应,如果译者对词汇的理解不准确,就容易出现误译。例如,“tort”在法律英语中指的是“侵权行为”,如果译者将其误译为“过失”,就会造成法律概念的混淆。

(四)译者的职业道德导致的误译

译者的职业道德也会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译者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对待翻译工作,可能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从而导致误译。例如,在翻译法律条文时,可能会因为疏忽而漏译或错译一些关键信息,这可能会对法律的实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五、减少法律文化误译的策略

(一)提高译者的法律文化素养

译者要加强对源语和目的语法律文化的学习,了解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专业书籍、参加法律文化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法律文化水平。同时,译者还要关注法律文化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明确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在翻译之前,译者要明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群体。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进行的法律翻译,可能需要更加注重原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如果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而进行的翻译,可能需要更加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三)提高译者的语言能力

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水平。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词汇量、语法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译者还要学习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译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译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译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译者要认识到法律翻译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一项翻译任务,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译者还要遵守翻译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维护翻译行业的良好形象。

六、结论

译者的主体性在法律文化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语言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对法律文化翻译的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法律文化误译的发生。为了提高法律文化翻译的质量,减少误译现象,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明确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达法律信息,促进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简介:本文围绕译者的主体性与法律文化误译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其定义和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接着分析了法律文化翻译的特点,如专业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然后深入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对法律文化误译的影响,涵盖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语言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导致的误译情况。最后提出了减少法律文化误译的策略,包括提高译者法律文化素养、明确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旨在为提高法律文化翻译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