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中小企业融资——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探讨
一、引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哲学之问
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毛细血管,承担着创新驱动、就业吸纳、产业链稳定等核心功能。然而,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从哲学视角审视,这一困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涉及资源配置正义、主体性建构、制度伦理的深层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的三重维度,剖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质,并探讨“谁来融资”背后的主体责任与制度逻辑。
二、存在论视角:中小企业的“主体性缺失”
(一)资本市场的“结构暴力”
现代金融市场以效率为导向,通过信用评级、抵押物要求等筛选机制,将中小企业排除在主流融资渠道之外。这种筛选本质上是资本对主体的“异化”:中小企业被简化为风险数据,其生存需求被压缩为可量化的金融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逻辑是“用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中沦为“被计算的对象”,而非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二)金融制度的“规训机制”
银行信贷体系通过风险控制、审批流程等制度设计,构建了一套“规训中小企业”的权力网络。中小企业需证明自身“值得信任”,却缺乏与金融机构平等对话的制度空间。这种规训不仅限制了融资可能性,更塑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策略”——例如通过关联交易、虚假报表迎合监管,反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三)主体性重构的路径
破解存在论困境,需回归中小企业的“主体性”本质。这要求:1. 重新定义“信用”:从抵押物导向转向经营能力、创新潜力、社会责任等多维评估;2. 构建“共生型”金融关系:金融机构应作为中小企业的“成长伙伴”,而非风险规避者;3. 推动制度去中心化: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成为融资市场的“主动参与者”。
三、认识论视角:融资市场的“认知偏差”
(一)风险认知的“信息茧房”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判断,往往基于历史数据与模型推演,形成“高风险”的刻板印象。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两方面:1. 数据垄断:大型企业占据更多市场信息,中小企业数据分散且难以获取;2. 模型固化:传统风控模型依赖财务指标,忽视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例如,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无盈利,但其技术专利、市场前景可能被低估。
(二)价值认知的“短视倾向”
资本市场追求短期回报,导致中小企业长期价值被忽视。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快进快出”,而非陪伴企业成长;银行信贷期限短、成本高,迫使中小企业频繁融资,陷入“债务循环”。这种短视认知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主义”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正如熊彼特所言:“创新需要时间,而市场缺乏耐心。”
(三)认知重构的实践
突破认知偏差需:1. 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体系:结合行业周期、技术迭代、管理团队等非财务指标,构建更全面的信用模型;2. 推广“耐心资本”:政府引导基金、社会影响力投资等应关注企业的社会价值与长期潜力;3. 强化信息披露: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中小企业财务、经营、环境等数据的透明化,降低认知成本。
四、价值论视角:融资正义的“制度伦理”
(一)分配正义的失衡
融资资源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集中,本质上是资本分配的“马太效应”。这种失衡违背了罗尔斯的“差异原则”——社会制度应优先改善最不利者的地位。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的“弱势群体”,其融资需求被边缘化,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最终损害整体经济效率。
(二)程序正义的缺失
融资市场的规则制定往往由大型金融机构主导,中小企业缺乏参与权。例如,银行信贷政策、证券发行标准等均以大型企业为模板,中小企业被迫适应“不合身”的规则。这种程序不公导致融资结果的不平等,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合法的决策需建立在所有相关者的平等对话基础上。”
(三)制度伦理的重塑
实现融资正义需:1. 构建“包容性金融制度”:通过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补贴)、监管创新(如放宽股权融资限制),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2. 推动“参与式治理”: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多方协商机制,使规则制定反映多元利益;3. 强化“社会责任感”:金融机构应将支持中小企业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而非单纯追求利润。
五、实践路径:多元主体的责任共担
(一)政府的“制度供给者”角色
政府需通过立法、政策、监管等手段,破解融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例如:1. 完善征信体系:整合税务、工商、司法等数据,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2.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等,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3. 提供风险补偿:通过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
(二)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者”角色
金融机构应突破传统模式,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例如:1. 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信用为背书,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 知识产权质押:将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纳入抵押范围;3. 数字化风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评估与快速放款。
(三)中小企业的“自我赋能者”角色
中小企业需提升自身融资能力:1. 规范财务管理: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提高信息可信度;2. 强化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研发、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3. 构建信用网络:加入行业协会、参与政府项目,积累社会资本。
(四)社会的“协同支持者”角色
社会力量应形成支持中小企业的生态:1. 媒体宣传:通过案例报道、政策解读,提升中小企业社会形象;2. 学术研究:开展中小企业融资课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3. 公众参与:通过消费选择、投资行为,支持具有社会价值的中小企业。
六、结论:融资问题的哲学解答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质,是资本逻辑与主体需求、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制度规训与主体能动性的矛盾。破解这一困境,需从存在论重构中小企业的主体性,从认识论修正融资市场的认知偏差,从价值论建立融资正义的制度伦理。最终,“谁来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答案,不在于单一主体的责任,而在于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社会力量的责任共担与协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推动经济体系向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主体性缺失、认知偏差、融资正义、责任共担
简介:本文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视角,剖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质,指出其源于资本市场的结构暴力、认知偏差与分配正义失衡。通过政府制度供给、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中小企业自我赋能、社会协同支持等路径,提出破解融资难题的哲学方案,强调多元主体责任共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