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为用”论中风_应用举隅》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以通为用”理论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通过阐述“以通为用”的理论内涵,分析中风病理与“不通”的关系,结合临床案例详细说明“以通为用”在中风各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具体应用方法及疗效,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以通为用、中风、治疗应用、临床案例
一、引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等多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中,“以通为用”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强调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方式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本文将深入探讨“以通为用”理论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以通为用”的理论内涵
“以通为用”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肢节的作用。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传输而布散全身,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当经络通畅时,气血运行正常,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以濡养,功能活动正常;反之,若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以通为用”就是要通过各种治疗手段,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风病理与“不通”的关系
中风的发生与“不通”密切相关。从中医角度来看,中风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致使脑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具体而言,肝阳上亢,化风内动,可致气血上逆,阻塞脑络;痰浊内生,阻滞经络,可使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停,痹阻脑脉,亦会导致气血不通。这些“不通”的病理状态,进一步影响了脑的正常功能,出现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中风症状。
四、“以通为用”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一)急性期治疗
在中风急性期,病情危急,治疗以迅速开通脑络、恢复气血运行为首要任务。此时可采用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具有疏通经络作用的穴位,如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百会为诸阳之会,针刺此穴可提升阳气,疏通脑部经络;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位,能疏风通络,调节脑部气血;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能平肝熄风,通络止痛。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使痹阻的脑络得以开通。
中药治疗方面,急性期多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主。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之功。若伴有痰热内扰者,可加用黄连、黄芩、竹茹等清热化痰之品;若肝阳上亢明显,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之药。
(二)恢复期治疗
中风恢复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多遗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此阶段治疗重点在于进一步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针灸治疗仍为重要手段,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穴位配伍。对于半身不遂者,上肢可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以疏通上下肢经络,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言语不利者,选取廉泉、通里、哑门等穴,廉泉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针刺可利咽开音;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络穴,能清心开窍;哑门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可开窍醒神。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为主,同时可根据患者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如患者气虚血瘀症状明显,可继续服用补阳还五汤;若伴有肝肾阴虚者,可加用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等滋补肝肾之品;若痰瘀互结,可加用半夏、陈皮、胆南星等化痰散结之药。此外,康复训练也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按摩、推拿、运动疗法等手段,进一步促进经络通畅,增强肢体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后遗症期治疗
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症状较为顽固。此时治疗仍需坚持“以通为用”的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可选取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如八风、八邪等。八风位于足背,各趾间缝纹端,八邪位于手背,第 1 - 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针刺这些穴位可疏通手足末梢经络,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对缓解手足麻木、挛缩等症状有一定疗效。同时,可配合艾灸疗法,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具有培元固本、补益气血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增强体质。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调理。对于长期肢体麻木、疼痛者,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患者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可加用酸枣仁、远志、茯神等养心安神之品。此外,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患者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洋葱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五、临床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65 岁。因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小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入院时查体:神志昏迷,右侧肢体偏瘫,口角向左歪斜,言语不利,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证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治疗以通腑化痰、开窍醒神为法。针灸选取水沟、内关、丰隆、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水沟为督脉穴位,有醒神开窍之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化痰熄风。中药给予星蒌承气汤加减,方中瓜蒌清热化痰;胆南星清热熄风化痰;大黄、芒硝通腑泻热。经过 3 天的治疗,患者神志逐渐清醒,但仍右侧肢体偏瘫,言语不利。随后进入恢复期治疗,针灸继续选取上述穴位,并配合康复训练,如被动运动、按摩等。中药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经过 1 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能独立行走,言语基本清晰,生活基本自理。
(二)案例二
患者张某,女性,58 岁。中风后遗留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1 年余。患者平素体质虚弱,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法。针灸选取百会、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每周治疗 3 次。中药给予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络;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经过 3 个月的治疗,患者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明显减轻,肌力恢复至Ⅴ级,头晕、乏力等症状也得到改善。
六、结论
“以通为用”理论在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风的发生与“不通”密切相关,通过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痹阻的脑络得以开通,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的恢复。临床实践表明,在中风的不同阶段,合理运用“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中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在今后的中风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通为用”理论。
简介:本文深入探讨了“以通为用”理论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阐述了“以通为用”的理论内涵,分析了中风病理与“不通”的关系,详细说明了“以通为用”在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具体应用方法,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