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_无意误解》
摘要:本文聚焦于“听者有心”现象背后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旨在深入剖析无意误解产生的原因。通过整合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结合丰富的语言实例,揭示听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如何基于自身认知背景进行推理,以及这种推理如何导致无意误解的发生。研究发现,认知图式的差异、语境信息的缺失、心理预期的偏差等因素是造成无意误解的关键因素,为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听者有心、认知语用推理、无意误解、认知图式、语境信息、心理预期
一、引言
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语言沟通依赖于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准确理解。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无意误解时有发生。所谓无意误解,是指听者在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时,由于自身认知因素的作用,对说话者的意图产生了偏离原本意义的解读,而这种误解并非听者故意为之。“听者有心”这一表述形象地体现了听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认知参与性,听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基于自身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等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和解读。这种推理机制在帮助听者理解话语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无意误解产生的根源。因此,深入研究“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以及无意误解的产生原因,对于提高语言交际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认知语用推理的理论基础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由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者传递信息,而听者则根据关联原则进行推理,以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指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则要求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听者会调动自身的认知资源,在可能的语境中寻找与话语最相关的信息,从而推断说话者的意图。
(二)认知图式理论
认知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知识结构,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各种事物、情境和事件的概括性认知框架。当听者接收到新的话语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认知图式进行匹配和整合。如果话语信息与认知图式相契合,听者就能顺利理解话语的含义;反之,如果话语信息与认知图式存在冲突或不完全匹配,听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图式对信息进行调整和解读,从而导致误解的产生。
(三)心理模型理论
心理模型理论强调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会构建相应的心理模型,这些心理模型是对话语所描述的情境的内在表征。听者通过构建心理模型来模拟话语所涉及的情境,从而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在构建心理模型的过程中,听者会利用语境信息、背景知识等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然而,由于听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的有限性,构建的心理模型可能与说话者所表达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进而引发无意误解。
三、“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过程
(一)话语信息的接收与解码
听者首先通过听觉系统接收到说话者发出的语音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语言符号,进行初步的解码。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语音识别和词汇理解,听者需要识别出话语中的各个词汇,并理解其基本意义。然而,由于语音的模糊性、同音异义词等因素的影响,听者在解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为后续的推理和理解埋下隐患。
(二)基于认知图式的推理
在解码出话语的基本意义后,听者会调动自身的认知图式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推理。认知图式包括事件图式、人物图式、场景图式等,听者会根据话语所涉及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认知图式进行匹配。例如,当听到“他在图书馆看书”这句话时,听者会调用图书馆相关的场景图式,联想到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适合阅读的地方,从而推断出“他”正在进行安静的学习活动。然而,如果听者的认知图式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就可能导致对话语的误解。比如,有些听者可能认为图书馆只是一个借书的地方,而不了解其作为阅读场所的功能,就可能对“他在图书馆看书”这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
(三)语境信息的利用与整合
语境信息在听者的认知语用推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指话语的前后文,非语言语境则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等因素。听者会利用语境信息来排除话语中的歧义,确定话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他昨天买了一本书”这句话中,仅从这句话本身无法确定“他”买的是什么类型的书,但如果结合前面的对话内容,知道他们在讨论文学书籍,那么听者就可以推断出“他”买的是一本文学书。然而,如果语境信息不明确或不完整,听者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话语的含义,从而导致误解。
(四)心理预期的影响
听者在交际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是基于听者的经验、知识和对当前交际情境的判断。心理预期会影响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和推理。例如,当听者预期说话者会表达某种观点时,就会在理解话语时倾向于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推理,即使话语本身并没有明确表达这个观点。如果说话者的实际意图与听者的心理预期不符,就可能导致无意误解的发生。比如,在一个关于旅游的讨论中,听者预期大家会推荐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而说话者却提到了一些小众的、未被广泛知晓的地方,听者可能会因为心理预期的影响而没有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四、无意误解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图式的差异
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图式。当听者和说话者的认知图式存在差异时,听者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说话者的话语。例如,对于同一个词语“饺子”,在中国文化中,饺子是一种具有传统意义的食品,常与节日、家庭团聚等联系在一起;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可能对饺子的认知仅停留在一种普通的食物上。因此,当中国人向西方人介绍饺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时,西方人可能会因为认知图式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二)语境信息的缺失
在语言交际中,语境信息对于准确理解话语至关重要。如果语境信息不完整或缺失,听者就难以确定话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只写了一句“我明天有事”,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事、与谁有关、事情的紧急程度等信息,收件人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发件人的意图,从而产生误解。
(三)心理预期的偏差
听者的心理预期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形成的,当这种心理预期与说话者的实际意图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无意误解。比如,在一个商务谈判中,买方预期卖方会给出较低的价格,而卖方由于成本等原因给出的价格高于买方的预期,买方就可能会误解卖方没有诚意进行谈判。
(四)语言能力的限制
听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听力理解能力等,也会影响其对话语的理解。如果听者的语言能力不足,就可能无法准确解码话语信息,或者在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如,一个英语水平较低的听者在听英语演讲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一些词汇或语法结构而无法理解演讲的内容,从而导致误解。
五、减少无意误解的策略
(一)增强语境意识
说话者应该注意提供充分的语境信息,使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含义。在表达时,可以通过明确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信息,减少语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听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语境信息,在理解话语时充分考虑语境因素,避免因语境缺失而产生的误解。
(二)了解对方的认知图式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应该尽量了解彼此的认知图式,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说话者可以根据听者的背景知识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听者的认知图式;听者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认知图式,避免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三)调整心理预期
听者应该保持灵活的心理预期,不要过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初始判断。在交际过程中,要根据话语信息和语境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以更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四)提高语言能力
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者,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说话者要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听者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以便更准确地解码和推理话语信息。
六、结论
“听者有心”体现了听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参与,其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话语信息的接收与解码、基于认知图式的推理、语境信息的利用与整合以及心理预期的影响等多个环节。无意误解作为这一推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由认知图式的差异、语境信息的缺失、心理预期的偏差和语言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导致。为了减少无意误解的发生,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说话者和听者都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增强语境意识、了解对方的认知图式、调整心理预期和提高语言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水平下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和无意误解的特点,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简介:本文围绕“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展开研究,剖析无意误解产生原因。通过整合关联理论、认知图式理论、心理模型理论等,阐述听者理解话语的推理过程,包括话语信息接收解码、基于认知图式推理、语境信息利用整合及心理预期影响。分析无意误解因认知图式差异、语境信息缺失、心理预期偏差和语言能力限制产生,并提出增强语境意识、了解对方认知图式、调整心理预期和提高语言能力等减少误解的策略,为提高语言交际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