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大学论文 > 文档下载预览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oc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和依赖心理等。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经济压力、社会比较、家庭期望等,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等,旨在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时,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贫困家庭,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劣势。进入大学后,看到周围同学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实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表现为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害怕被同学嘲笑;在社交场合中,不敢与他人交流,总是担心自己会被看不起。例如,有些贫困生在参加班级活动时,会因为自己穿着朴素而感到不自在,甚至拒绝参加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的活动。

(二)焦虑心理

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支付学费、生活费等费用,他们往往需要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来解决。然而,这些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自己无法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担心勤工俭学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导致成绩下降。这种长期的焦虑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三)孤独心理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高校贫困生在社交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聚会、旅游等,这使得他们与周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此外,一些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他们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从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

(四)依赖心理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得到学校的经济资助和社会帮助后,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外界的帮助来解决,而缺乏自我努力和奋斗的意识。这种依赖心理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些贫困生在申请到助学金后,不再努力学习,而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娱乐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们不得不四处打工,这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同时,经济上的困难也使他们在生活中处处受限,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社会比较

进入大学后,学生之间的比较更加明显。高校贫困生在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中,往往会发现自己在经济、穿着、消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社会比较会使他们产生心理落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引发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例如,有些贫困生看到同学购买了昂贵的电子产品或时尚的服装,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寒酸,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三)家庭期望

贫困家庭往往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这种高期望会给贫困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庭的期望,让父母失望。同时,家庭的经济困难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分担压力,这种责任感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学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机构。另一方面,学校的资助体系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相对较少。这使得贫困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四、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经济资助体系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除了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常规资助方式外,还可以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减轻经济压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对贫困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资助资金能够真正用到需要的学生身上。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向贫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教师应定期与贫困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应营造一个公平、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温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盲目攀比,减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让贫困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应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联系,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反馈贫困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应指导家长正确对待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学校共同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家长应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信心。

五、结论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和依赖心理等是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社会比较、家庭期望和学校教育因素等。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家校合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介: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详细阐述了其存在的自卑、焦虑、孤独和依赖等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深入剖析了经济压力、社会比较、家庭期望和学校教育等因素导致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