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大学论文 > 文档下载预览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doc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摘要:本文聚焦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原因。进而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培养策略

一、引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对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感恩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并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同时,选取了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感受。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大部分大学生对父母怀有感恩之情,能够认识到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对父母关心不够、理解不足的问题。例如,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很少主动与父母沟通,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甚至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时会产生抱怨情绪。

2. 对老师的感恩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表示感激,能够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仍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付出视而不见,缺乏对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比如,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

3. 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心存感激。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回报。例如,在面对一些公益活动时,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认为与自己无关。

4. 对同学的感恩意识

在同学关系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包容和理解,甚至对同学的帮助不以为然。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 过度溺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也不懂得感恩。

2. 家庭氛围不和谐

部分家庭存在夫妻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家庭氛围压抑,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感恩意识的形成。

3. 缺乏感恩教育

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导致孩子缺乏感恩的意识和行为。

(二)学校因素

1. 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但感恩教育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

2. 教育方法单一

部分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方法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难以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学校缺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感恩文化环境,学生难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

(三)社会因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风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导致感恩意识淡薄。

2. 网络信息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丰富多样,但其中也包含一些负面信息。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容易产生自私、冷漠等心理,影响其感恩意识的形成。

(四)个人因素

1. 自我意识过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导致感恩意识缺失。

2. 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勇气,从而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四、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家庭层面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

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感恩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父母。

3. 开展家庭感恩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特殊节日为父母送上一份礼物等,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同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增强孩子的感恩意识。

(二)学校层面

1. 加强感恩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要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感恩的知识和理念。同时,要将感恩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

2. 创新感恩教育方法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增强感恩意识。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3.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在校园内设置感恩标语、宣传栏,举办感恩主题的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三)社会层面

1. 弘扬社会正能量

社会要弘扬正能量,传播感恩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感恩的典型事迹和人物,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2.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屏蔽不良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个人层面

1. 加强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主动加强自我教育。通过阅读感恩相关的书籍、文章,参加感恩主题的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和道德水平。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勇气。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增强自己的感恩意识。

五、结论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父母、老师、社会和同学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开展家庭感恩教育;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感恩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网络监管;个人要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感恩父母、老师、社会和同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层面的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