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医学论文 > 文档下载预览

《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探讨.doc》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或者wps进行编辑;

2.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 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

点击下载文档

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探讨.doc

《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探讨》

摘要:本文围绕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展开深入探讨,分析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等)和人体自身因素(新陈代谢率、服装热阻等)。阐述了热舒适评价指标及常用模型,介绍了热舒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室内环境(如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下的热舒适特点及需求,以及实现室内热舒适的策略和技术。旨在为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研究方法、不同环境、实现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室内环境质量要求的增加,室内热舒适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热舒适是人体对周围热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当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且皮肤湿润度、热感觉等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时,人体会感到热舒适。然而,由于室内环境复杂多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理想的热舒适状态并非易事。因此,深入研究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一)环境参数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热量,当环境温度与人体体温存在差异时,人体会通过热交换来维持体温的稳定。一般来说,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在 20 - 26℃之间,但这个范围会因季节、活动水平和个人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冬季,较低的环境温度会使人体散热加快,容易感到寒冷;而在夏季,较高的环境温度会使人体散热困难,产生闷热感。

2. 湿度

湿度对人体的热舒适也有显著影响。高湿度环境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会阻碍人体汗液的蒸发,从而影响人体的散热效果。即使环境温度不是很高,高湿度也会使人感到闷热不适。相反,低湿度环境下,空气干燥,人体皮肤和呼吸道的水分容易散失,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等问题。一般认为,相对湿度在 40% - 60%之间时,人体感觉较为舒适。

3. 风速

风速会影响人体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适当的风速可以加速人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促进汗液蒸发,增强散热效果,使人感到凉爽。但如果风速过大,会使人体产生吹风感,导致局部体温下降过快,引起不适。例如,在冬季,大风会使人感觉更加寒冷;在夏季,过大的风速可能会让人觉得烦躁。

(二)人体自身因素

1. 新陈代谢率

新陈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它与人的活动水平密切相关。不同活动状态下,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差异很大。例如,安静坐着时,新陈代谢率较低;而进行剧烈运动时,新陈代谢率会大幅增加。新陈代谢率越高,人体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对周围热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在进行热舒适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活动状态下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变化。

2. 服装热阻

服装是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隔热层,其热阻大小会影响人体的热交换。不同材质、厚度和款式的服装具有不同的热阻值。穿着厚重的服装会增加人体的热阻,减少热量散失,使人感到温暖;而穿着轻薄的服装则会降低热阻,增加散热。在选择服装时,应根据季节和环境温度合理搭配,以保证人体的热舒适。

三、热舒适评价指标及常用模型

(一)热舒适评价指标

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

PMV 指标综合考虑了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和人体自身因素(新陈代谢率、服装热阻)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它将人体的热感觉分为 7 个等级,从 -3(冷)到 +3(热),0 表示热舒适状态。PMV 指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热舒适评价指标之一,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人体在特定热环境下的热感觉。

2. 预计不满意者百分比(PPD)

PPD 指标与 PMV 指标相关联,它表示在某一热环境下,对热环境不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PPD 指标反映了热环境的不满意程度,一般来说,当 PMV = 0 时,PPD 约为 5%,即仍有 5%的人对热环境不满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希望 PPD 值尽可能小,以保证大多数人对热环境感到满意。

(二)常用模型

1. Fanger 热舒适模型

Fanger 热舒适模型是建立在人体热平衡方程基础上的经典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人体的得热量和失热量,结合人体的热感觉反馈,得出 PMV 和 PPD 指标。Fanger 模型为热舒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热环境的设计和评价。

2. 其他模型

除了 Fanger 模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热舒适模型,如 Gagge 的两节点模型、ASHRAE 的自适应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为热舒适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四、热舒适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

1. 人工气候室实验

人工气候室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等)的实验设备。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热舒适实验,可以模拟不同的室内热环境,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热反应。通过让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并记录他们的热感觉、热舒适投票等数据,可以分析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2. 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的室内环境中进行的热舒适研究。与人工气候室实验相比,现场实验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环境参数的控制相对困难。在现场实验中,可以通过布置传感器测量环境参数,同时对室内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情况。现场实验可以为室内热环境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实际的依据。

(二)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研究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室内热环境的数学模型,输入环境参数和人体参数,可以模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热交换过程,预测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情况。数值模拟研究具有成本低、周期短、可以模拟复杂环境等优点,能够为热舒适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不同室内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

(一)办公环境

办公环境是人们长时间停留的场所之一,良好的热舒适环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在办公环境中,人员密度较大,电脑等办公设备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同时人员的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和风速,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以保证办公人员的热舒适。此外,办公家具的布局和材质也会影响室内的热环境,应考虑其隔热和通风性能。

(二)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不同季节和时间段对热舒适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冬季,需要保持室内温暖,防止热量散失;在夏季,需要加强通风和降温,避免室内过热。同时,居住环境的热舒适还与建筑的结构、朝向、保温性能等因素有关。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热舒适性,减少能源消耗。

(三)医疗环境

医疗环境对热舒适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对热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在医院的病房、手术室等场所,需要根据不同的医疗需求和患者情况,精确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例如,手术室需要保持无菌、恒温、恒湿的环境,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病房则需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六、实现室内热舒适的策略和技术

(一)建筑设计策略

1. 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

建筑的朝向和布局会影响室内自然通风和采光情况。合理的朝向可以使建筑在冬季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在夏季减少太阳辐射的进入。同时,合理的布局可以形成良好的通风通道,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提高热舒适性。

2. 良好的建筑保温和隔热性能

加强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可以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交换,降低能源消耗。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构造,如外墙保温、屋顶保温、门窗密封等,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

(二)空调通风技术

1. 空调系统的合理设计

空调系统是调节室内热环境的主要设备之一。合理设计空调系统,选择合适的空调方式和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室内需求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例如,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风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通风方式的优化

合理的通风方式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促进人体热交换。除了传统的机械通风外,还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混合通风等方式。自然通风利用室内外空气的压力差和温度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混合通风则结合了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通风方式。

(三)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在室内热舒适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并根据人体的热舒适需求自动调节空调、通风等设备的运行状态。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提高室内热环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实现能源的优化管理。

七、结论

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受到环境参数和人体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建立合理的热舒适评价指标和模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热反应。针对不同的室内环境,如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和医疗环境,制定相应的热舒适策略和技术,能够实现室内热环境的优化,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空间。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研究将不断深入,为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控制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简介:本文深入探讨了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问题。分析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和人体自身因素(新陈代谢率、服装热阻),介绍了热舒适评价指标(PMV、PPD)及常用模型(Fanger 热舒适模型等),阐述了热舒适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针对不同室内环境(办公、居住、医疗)的特点及需求,提出了实现室内热舒适的策略和技术,包括建筑设计策略、空调通风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旨在为营造良好室内热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室内环境人体热舒适探讨.doc》
将本文以doc文档格式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