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Ⅲ型Pilon骨折42例诊疗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Ⅲ型Pilon骨折42例患者的诊疗方法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等,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具体时间区间,如12 - 24]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具体时间,如(3.5±0.8)]个月。根据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8.1%。并发症方面,出现伤口浅表感染3例,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抗生素治疗及内固定取出后愈合;创伤性关节炎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结论 针对Ⅲ型Pilon骨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合术后系统康复训练,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Ⅲ型Pilon骨折、诊疗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一、引言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高处坠落、车祸等。Ⅲ型Pilon骨折是Pilon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且伴有明显的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治疗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探讨Ⅲ型Pilon骨折的有效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疗方法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X]年[X]月 - 20[X]年[X]月在我院就诊的4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8.5±10.2)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2例,车祸伤15例,重物砸伤5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为Ⅲ型Pilon骨折。
(二)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对于合并有其他损伤的患者,先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给予患者抬高患肢、冰敷、消肿等对症治疗,待患肢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后再进行手术,一般术前准备时间为7 - 14天。
2. 手术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块较大、关节面塌陷较轻的患者。取踝关节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血肿和嵌插的软组织,复位关节面,恢复胫骨远端的高度和力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剖型钢板或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可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进行植骨。
(2)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适用于骨折粉碎严重、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先在胫骨远端和距骨上分别置入外固定架螺钉,安装外固定架,调整外固定架使踝关节处于中立位。然后通过小切口对关节面进行有限复位,用克氏针或螺钉进行内固定,对于骨缺损同样进行植骨处理。
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情况使用3 - 5天。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术后1 - 2周,根据骨折固定情况,逐渐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背伸、跖屈等。术后4 - 6周,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术后8 - 12周,根据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部分患者可开始部分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三)观察指标
1. 骨折愈合情况: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以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为临床愈合标准。
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稳定性等方面,总分100分。优:90 - 100分;良:80 - 89分;可:70 - 79分;差:<70分。
3.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具体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三、结果
(一)骨折愈合情况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具体时间区间,如12 - 2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5±0.8)个月。
(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根据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占59.5%;良12例,占28.6%;可4例,占9.5%;差1例,占2.4%,优良率为88.1%。
(三)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伤口感染:出现伤口浅表感染3例,发生率为7.1%,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深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2.4%,经清创、抗生素治疗及内固定取出后愈合。
2. 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发生率为4.8%,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等。
3. 其他并发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
四、讨论
(一)Ⅲ型Pilon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Ⅲ型Pilon骨折具有骨折粉碎严重、关节面塌陷明显、软组织损伤重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由于骨折涉及关节面,若复位不良,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影响踝关节功能。同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增加了伤口感染的风险,给治疗带来了挑战。
(二)手术方式的选择
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手术方式能够直接显露骨折端,准确复位关节面,恢复胫骨远端的高度和力线,内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对于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手术切口较大,容易损伤周围软组织,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
2.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此方法通过外固定架提供稳定的固定,减少了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对关节面进行有限复位和内固定,既恢复了关节面的平整,又避免了广泛剥离软组织。适用于骨折粉碎严重、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但外固定架存在一定的不便,如针道感染、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等。
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骨折块较大、关节面塌陷较轻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骨折粉碎严重、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
(三)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对于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术后1 - 2周开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可防止关节粘连,保持关节活动度。术后4 - 6周逐渐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并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术后8 - 12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可促进骨折的进一步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 伤口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前充分准备,待患肢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后再进行手术,可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换药,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浅表感染可换药处理,深部感染需清创、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取出内固定。
2. 创伤性关节炎:准确的关节面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对于已经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等,缓解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融合术等。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4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诊疗分析发现,针对Ⅲ型Pilon骨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并结合术后系统康复训练,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该诊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Ⅲ型Pilon骨折的诊疗效果。
简介:本文回顾性分析4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术)结合术后康复训练的诊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Ⅲ型Pilon骨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