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工作报告 > 园林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0篇)

园林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0篇)

Equalist 上传于 2023-08-26 07:23

园林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0篇)》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融合生态学、艺术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系统掌握园林设计、施工管理、植物养护等核心技能,同时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实习单位为某省级园林设计研究院,项目涵盖城市公园改造、居住区景观规划及生态修复工程三大领域,实习周期为三个月。

二、实习单位概况

实习单位为XX园林设计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拥有国家甲级设计资质,现有员工1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5人,注册景观设计师18人。单位以“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主导完成省级重点工程15项,获省级设计奖项8项。实习期间,本人被分配至景观设计二所,直接参与“XX滨水公园生态修复项目”与“XX高端住宅区景观工程”两大核心项目。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

(一)项目前期调研与分析

1. 场地踏勘与数据采集

在“滨水公园”项目中,使用RTK测量仪完成场地高程测绘,绘制1:500地形图,记录现有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及水文特征。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三维地形模型,结合GIS软件分析坡度、坡向与汇水区,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生态本底调查

参与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样方法记录乔木层(胸径≥5cm)、灌木层(高度≥0.5m)及草本层物种组成,共鉴定植物87种,其中乡土物种占比62%。通过水质检测仪测定pH值、溶解氧及氨氮含量,评估水体污染程度。

3. 用户需求访谈

针对居住区项目,设计问卷调研居民对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及设施功能的偏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组织焦点小组讨论,明确老年群体对休憩设施的需求、儿童对游乐场地的期待,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二)设计方案制定与优化

1. 概念设计阶段

在滨水公园项目中,提出“生态廊道+文化节点”的设计框架。利用SWOT分析法评估场地优势(滨水资源)、劣势(土壤侵蚀)、机遇(政策支持)与威胁(洪涝风险),确定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的设计策略。

2. 方案设计深化

使用SketchUp建立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植物配置的视觉效果。通过Lumion渲染生成日间与夜间场景图,组织多轮方案评审,调整硬质铺装比例(从35%降至28%),增加透水混凝土应用面积。

3. 技术经济分析

编制工程量清单,计算土方工程、绿化工程及给排水工程的预算。对比透水砖与混凝土砖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推荐采用透水砖以降低后期维护费用。

(三)施工图设计与现场管理

1. 施工图绘制

使用AutoCAD完成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及植物种植图,标注定位坐标、标高及规格参数。绘制节点详图,明确透水铺装构造层、生态驳岸结构及照明系统布线。

2. 施工交底与过程控制

参与技术交底会,向施工方说明关键工艺要求,如植物种植穴尺寸(乔木≥1.2m×1.2m)、土壤改良标准(添加30%腐殖土)。定期巡查施工现场,纠正2处排水管坡度偏差,确保符合设计规范。

3. 变更管理

针对现场发现的地下管线冲突问题,组织设计、施工与业主三方会议,提出管线绕行方案,调整3处植物配置以避开管线区域,避免工期延误。

(四)植物养护与效果评估

1. 种植施工监督

监督乔木吊装过程,确保土球完整率≥95%。指导灌木定植后支撑固定,采用“三脚架”式支撑以增强抗风能力。记录种植后72小时内的灌溉量,防止因积水导致烂根。

2. 养护期管理

制定月度养护计划,包括修剪(夏季疏枝、冬季整形)、施肥(复合肥N:P:K=15:15:15)及病虫害防治(生物防治占比60%)。使用土壤检测仪监测pH值变化,调整硫磺粉施用量以维持酸性土壤环境。

3. 效果跟踪与反馈

项目竣工后6个月,通过无人机多光谱成像评估植物成活率(乔木92%、灌木88%),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87%的用户认可景观提升效果。针对局部地被植物生长不良问题,提出补植方案并跟踪实施。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一)专业技能提升

1. 设计能力:掌握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流程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景观项目方案。

2. 技术应用:熟练运用GIS、SketchUp、Lumion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效果展示。

3. 项目管理:理解设计-施工-养护的协同机制,具备进度控制与风险应对能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

1. 沟通能力:通过跨部门协作,提升与业主、施工方及政府部门的沟通技巧。

2. 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到设计决策对生态环境与用户体验的长期影响。

3. 创新思维:在生态修复项目中探索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技术。

(三)行业认知深化

1. 政策导向:了解“双碳”目标下园林行业向低碳化、智慧化转型的趋势。

2. 市场动态:关注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潜力。

3. 技术瓶颈:认识到乡土植物应用不足、后期养护成本高等现实问题。

五、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设计阶段问题

1. 用户参与度不足:需求调研覆盖面有限,导致部分功能区使用率低。

2. 生态指标量化困难: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缺乏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改进建议:引入参与式设计方法,建立生态效益监测指标库。

(二)施工阶段问题

1. 材料质量波动:透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导致局部返工。

2. 工艺执行偏差:植物种植穴深度不足影响成活率。

改进建议:加强材料进场检验,开展施工工艺标准化培训。

(三)养护阶段问题

1. 病虫害预警滞后:未及时发现蚜虫危害导致植物损伤。

2. 灌溉系统效率低:喷头布局不合理造成水资源浪费。

改进建议: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优化灌溉分区设计。

六、总结与展望

本次实习通过参与完整项目周期,系统构建了园林专业“设计-施工-养护”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计划深入研究智慧园林技术,探索AI辅助设计、无人机巡检等创新应用,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园林实习、生态修复、景观设计、施工管理、植物养护、GIS应用海绵城市用户需求分析

简介:本文为园林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系统记录了三个月内在省级设计研究院的实践经历。内容涵盖项目调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植物养护全流程,通过滨水公园与居住区两大案例,分析设计策略、技术经济性及实施效果,总结专业技能提升与行业认知深化成果,并提出设计、施工、养护阶段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参考。